昨天微博上看到一篇:
“他的这些情绪,本质上就是他没有能力做到更好,而发出的信号。这既是一种警告,也是求助信号。是非常考验我们父母的“专业素养”的。
因为,在我们父母看来,这个事情不难解决:你去做正确的事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驱动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背后需要调整的动力,情绪,与未来目标关联的一系列认知体验,自我管理的技巧等等他都不完善。
这就像他们小时候,往水杯里面倒水,拿一个瓷碗,用筷子夹一个汤圆。这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就是去做就可以做好,没有任何可说,天经地义可以做好的事情。在孩子这里,就是差那么一点点不行。而且,这个差一点点就是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
所以,急不来。这种事情上不是当下怎么解决,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潜移默化的,间接的影响孩子。以及,给出空间,让孩子自己成长和完善。而我们父母是需要慢慢习惯这种带有“超长延迟率”的互动模式的。
就我来说,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能够预见到孩子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并且做好预备。孩子在有这些行为的时候,不容易陷入到:“我很受伤。我哪里做得不对么?”的状态里面。而是:“看来孩子的情绪到极限了,最近压力的可能大了,学习或者生活遇到困难了”等等。”(没有复制完)
孩子的发展是一步步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这个过程,让他们一点点做到,发展他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