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阅读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三十三卷《备受推崇的挫折教育让人丧失快乐的能力》,突然想起电视剧《急诊科医生》里,一个女孩因为母亲几句指责喝了半瓶百草枯。而就在不久前,也有一名女高中生因受不了被同学歧视,自杀身亡……现实中因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人际交往中受了委屈,内心无法承受,以极端方式结束年轻生命的事例不在少数。有人说,这是因为我们作父母的太溺爱孩子了,要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孩子抗挫能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挫折教育呢?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从心理学视角来说,挫折的定义是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在人们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发生。简单说,是前进过程中遇到失败、不顺时引发的感觉。考试不如意,遭到批评和嘲笑,和同学闹矛盾,不小心丢了东西等等都是孩子现实生活中几乎每天上演的,可见现实生活中从不缺挫折。但是,当人为刻意、特别是经由父母制造一些挫折出来,也就是所谓的“挫折教育”,不仅不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反而可能使孩子连极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
温尼科特认为,新生儿要由一个足够好的照顾者帮他形成无所不能的全能感,并通过恰到好处的挫折将其打破,以创造性地认识外部世界。恰到好处的挫折,假设用时长来界定。如果孩子能承受挫折的时长是X ,在X内就是恰到好处的挫折,超过X就会形成创伤。主持人乐嘉,就曾经为了挫折教育,带只有4岁的女儿徒步穿过沙漠。出发后,四岁的女儿很快体力不支,腿上出现了密密麻麻的红疹,尽管乐嘉看到女儿忍受巨大煎熬,一直求饶,可他却依然狠心让孩子坚持下去,这次徒步,持续了4天。一个4岁的小女孩,到底能从这几天的磨难中学到什么呢?4天76公里的沙漠徒步,远远超出了一个四岁女孩的的承受能力,这次磨炼对她来说就是彻彻底底的痛苦。并且,整个过程中,面对孩子的求助,乐嘉都不予理睬,孩子当时的无助也可想而知。他在出发前,还跟女儿约定说,“不哭的孩子最美。”哭本来就是一个人难过时最自然的情绪,不让孩子哭,很多情绪得不到舒缓。而且,这还会让她觉得,自己的情绪是不能被接纳的,于是不得不学会假装坚强。这个过程,真的会像乐嘉设想的那样,让女儿变得勇敢坚强吗?勇敢坚强是人有了充足的爱自然萌生出的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和信任,而不是把苦难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只会导致本就脆弱的他们变得不堪一击。
我认为,孩子太脆弱,从来不是因为从未经受过挫折,而是他们没有学到成功解决挫折的方法。大部分父母们奉行的挫折教育,只注重挫折,不注重教育和引导。在这些人为制造的苦难中,父母不能在孩子无助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反而袖手旁观,就好像有苦难加身,就能让孩子自动变坚强一样。如果孩子表现得很无助,他们还会指责孩子不够坚强,这让本来就很害怕的孩子,还要接受来自父母的二次伤害。结果就是,在挫折教育中,孩子的自信心还没建立,就被家长摧毁了。
所以,人为制造挫折的教育,只会使孩子丧失了快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