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1.星期二,晴
近期网上流传一个名词叫“圈养”教育,就是有些学校不让学生课间去操场 甚至不让出教室。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10分钟”现象普遍,且在小学中最为突出。
课间10分钟,走出教室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舒展下筋骨,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生理需求。
让活泼爱动的孩子,犹如生活在笼子的束缚中,不仅会压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变得呆板、木讷,也不利于他们身体的发育。这种管理方式,压抑了孩子们的天性,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有一些学校管理者害怕出安全事故、担责任,所以选择风险最小的管理方式。更有甚者,个别学校以“安全”为名,将体育课的内容也都安排成了“低风险”的活动。
总之,不管是主观上的不敢、不愿意,还是客观上的不能,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难处。
打破“圈养”怪圈,让青春洋溢的学生走出教室释放天性,让学校的课间“沸腾”起来而不是悄无声息,再应当不过。一件正确的事情,再难也要去做。
以安全为名,将学生“圈养”在教室内,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好的教育不是一边高喊“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一边连教室都不让孩子走出。
退一万步说,“圈养”就真的能做到万无一失吗?由此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或许暗藏更大的风险隐患。如肥胖,近视, 心理健康。
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国民健康心理调查,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4.7%,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症状。实际上,学校的安全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家长和社会。爱打爱闹的孩子在校园内磕磕碰碰是常事,但如果孩子磕碰了一下,家长就要兴师动众找学校的麻烦,无休止地闹事,学校自然就不敢放手让孩子走出教室。
这部分家长,既想让孩子在开阔的空间内成长为身心健康、阳光开朗的青春模样,又不愿意承担任何风险,让学校和教师背负无限责任,这无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所以,要化解安全顾虑,既需要有合理的保障机制,用法律为学校撑腰,也要有敢于担当的学校管理者,更要有通情达理的家长。
另外,优化校园空间布局,也是破解问题的途径。这要求在改建、扩建以及新建学校时,采用科学的建筑设计理念,为学生留足教室外的活动空间。
让校园动起来,让学生展现青春朝气,这才是教育的样子。真正为孩子负责,为我们的下一代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