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周一教育焦虑问题多少又抬起了头,因为孩子的学习质量的差异客观存在。这种现象本质上体现了一种育儿观念,即“相信外力必不可少,孩子学习不能光靠自己”,家长陷入客观上的“允许放手”和主观上的“不肯松手”的矛盾漩涡,个体不适弥漫成群体焦虑,一想到子女学习跟不上学业掉队的场景,就会感到害怕和忧虑。家长一旦忧虑,很大的概率会把这种焦虑传导到孩子身上,引发育儿大战。家长焦虑的心态往往包括“能否成才”的结果焦虑和“不苦学何以成才”的方法焦虑,而方法焦虑比结果焦虑更搅动父母纠结的心。“苦学成才”的含义,早已从过去的“励志读尽人间书”的勤奋精神,异化为成考分高,出路好的功利化路线。就教育而言,家长盯着短期的考试分数要求孩子力争上游,将学业的成功筹码压在机械的反复练习上,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教育态度,也违背了教育学的适当性原则,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乃至身心不健康靠,自觉能弄懂则弄懂,并不需要疯狂的刷题和补习,关键还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孩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化解盲目攀比心理带来的各种需求,合理辨别和满足孩子真实的,最朴素的需求,要让专业理性的声音引导孩子的教育,家长目前至少有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融入现实的游戏规则,对学业问题实物化和功利化取向这一群体中力争上游的心理和话语,往往具有绝对全面性。按照成绩至上的原则,他们惯用分数升学就业的路牌来标自己孩学业旅程的各个站点,用成绩来评估儿子的成长和发展,这种家长不在少数。第二种是以孩子的本真出发,这部分家长心态更平和。尽管知道考试的分数说是被竞争绑架了的家庭教育文化,家长们害怕孩子在学业上落后失败,甚至时刻待命想方设法消灭干扰孩子学业的一切可能性。我觉得这两种态度应该适时切换,真正打通双赛道的确不易,就要父母有一个修炼合成的过程,适当放下比拼的执念,从心里超越将孩子世俗化的偏见,家长的调节是这个大时代下的必答题。只要改变积极的育儿观和成才观完全可以放下焦虑,更从容的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