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比一天好,感恩所有……
今天看到武校写的《惩罚不等于体罚》这一章,武校写的书,每一个篇章都值得分享出来,都值得我记录下来。因为我想给当下的自己,学习成长;给后代子孙,一份宝贵的财富。
惩罚,解释为惩戒、责罚、处罚,也有人理解为施加鞭挞或体罚使之服帖、受辱或以苦行赎罪。从词义来看,惩罚含体罚之意,但惩罚不等于体罚,因为,惩罚还有惩戒、责罚、处罚之意。从这个角度切入,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严禁对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但可以适当惩戒、责罚、处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招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他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可见,孩子要为自己做错的事情负责任,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否则,做错事就会成为习惯。久而久之,“问题学生”就会出现,到那时,“解救”就会成为一件非常烦琐、艰难的事情。
今天的中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情。然而,就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和淡漠,使得问题学生、劣迹学生越来越多。对待这样的孩子,学校、老师的欣赏、表扬、激励都显得软弱无力,导致这些学生屡教不改,甚至违规情况越来越严重。教师不能说得太重、不能骂、不能打,口头教育对于顽劣学生显得很苍白。
体罚与变相体罚是严令禁止的,是不能碰触的“火线”。可能是我们这些教育者精神过于紧张的缘故,也可能是教育界之外某些群体“绑架”了这条“火线”,人们对体罚与变相体罚的认定过度并扩大化了。于是乎,惩戒、责罚、处罚教育就被等同于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就摇身一变成了“上帝”,于是有了下跪的教师,欺辱老师的学生,肆无忌惮的家长。特别是那些有劣迹、难教育的孩子,失去了适当的惩戒,等于摘掉了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学校教育在这些孩子面前显得极其软弱无力,最终只能导致一个结果:毁了这些孩子,给和谐社会埋下了隐患。到那时,我们的社会还是要拿起惩戒的武器教化他们,但那是亡羊补牢,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尚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成效,那将是教育的悲!
没有任何人、任何文件和任何教育著作说过,不要惩罚教育。如此推演开来,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现在就应该在这些孩子就学期间、成长过程中,拿起惩罚的武器,实施惩罚教育。应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有缺失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缺乏对学生的有效惩罚,是导致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上演的原因之一。当然,惩罚教育不能简单化,要讲求科学和适度,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而不是铁窗里的囚徒。
如何实施惩罚教育,我想有几个层面是需要考虑的。
一是孩子层面。要实施惩罚教育,首先要选择孩子能够接受、不致造 一目中有人成其身心受到较大伤害的方式。
二是家长层面。不管学校采取什么样的惩罚制度和措施,都要征求家长的意见,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同意,要找到教育孩子的同盟军。教育孩子需要家校联手,互相支持。
三是学校层面。学校要制订具体的惩罚办法,要组织论证,讲求科学,把握分寸。针对不同性质的问题制订不同的惩罚办法,确定惩罚主体和时间等细节要素。
四是法律层面。学校实施的惩罚要以不违背国家政策法规为前提,我们不能使用超越法律法规的过度惩罚。
惩罚教育,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需要准备好!但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惩罚不等于体罚!
♥一个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离不开家长配合老师,老师与家长互通的优良配方。当今好社会,孩子们衣食无忧,事事样样都能得到满足。不是孩子不懂得珍惜感恩,而是我们做父母的没有起到一个好的榜样,更没有让孩子明白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需要和想要的关系,需求和欲求的界限,父母懂吗?孩子们明白吗?没有给孩子一个正向标杆,如何让孩子们勇往直前。只有父母好好学习,孩子们才能天天向上。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