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书橱有一本《正面管教》书,封面说明是“日常养育难题的1001个解决方案”。
太神奇了吧。觉得这是养育孩子的葵花宝典和降龙十八掌啊。
忍不住快速浏览起来,对“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管教孩子的理念,特别认同。
具体操作方法不在此赘述,只谈体会最深的三点教育理念与大家分享:
第一,面对问题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帮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给他们带来幸福感和长久的动力。
比如孩子犯了错误,父母通常的做法就是训斥指责,
自以为懂道理的家长就是给孩子讲道理,可是孩子听不进去啊。
所以先与孩子建立心与心的交流,让孩子心平气和后再解决问题。
因为孩子能否接受父母的教育,关键取决于亲子关系!
如果孩子从心里就厌烦父母,根本就不想接受父母的引导,这种情况下的父母越努力教育就越没用!
第二,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与鼓励,做到和善和坚定并行,是父母养育孩子的大智慧。
很多父母,对于孩子一般都是两个“要么”
要么就是过于和善没有坚定,这是溺爱;
要么就是过于坚定没有和善,这是强硬。
没有和善的父母的家庭是没有亲情的;
没有坚定的父母的家庭是没有规矩的。
和善,是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尊重,
坚定,是父母对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负责。
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家庭氛围中,
才能养成自律意识、责任担当、与人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坚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绝不包办代替,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负责。
最近看到名校硕士宅家啃老的案例,心中很痛。
48岁了一直不肯工作,天天窝在家里,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靠老妈给一点生活费苟活。
母亲面对今天死活不愿意工作的儿子,
她懊悔不已:“我教育不对,样样包办,他从小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儿子自身当然有很大问题。
但作为家长,我们更该深思这种巨婴的成因。
丁阿婆那句“他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值得所有父母警醒。
凡是父母替孩子走的路,最后都成了坑,这句话,是真理!
许多的父母帮助孩子穿衣服,帮助孩子吃饭,帮助孩子整理书包,帮助孩子铺床叠被,
帮助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手工制作……。
甚至帮助孩子选择学校、专业、工作……。
中国父母最喜欢包办一切,说是因为爱,
其实更图省事,这是极端自私的行为。
可以说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等孩子长大了,
又抱怨孩子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的父母,是最无知也是最残忍的父母。
就像一只老鹰从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
孩子有独立的能力,胜过成绩第一名。
因为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成绩再优秀也很难活得幸福自在。
要相信孩子独自面对、处理的事情越多,将来的适应能力自然越强。
陶行知的《自立歌》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教给孩子,并且让孩子“知行合一”: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 天,靠 地, 靠 父母,
不 算 是 好 汉!
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散文诗集《先知》,特别喜欢他所写的《论孩子》。
这首诗题目虽为《论孩子》,具体内容却是论父母之道的。
父母们最常忽视了教育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培养独立人格。
父母总喜欢而且是自以为是的干预子女的一切重大人生选择,
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双方都是伤害。
本诗指出孩子是独立的,是与父母平等的个体,
父母只能给孩子以爱,却不能代替他们思想、灵魂的形成。
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诗,让我们重新思考孩子与父母的关系,
重新思考生命,慢慢品味,慢慢感悟吧。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读着此诗,我在遐想: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是驾驶员,父母是副驾驶员,
父母要做的就是用正面管教的理念,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孩子,
而不是驾驭孩子,更不是让孩子活的像我们自己,这是多么美好天伦之乐。
李凤遐
我的经历,你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