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锻造卓越人格:“优生”的培养》这一篇,对“优生”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优生”培养的方向。我认为学生之所以没有成为“优生”,缺乏探究精神,动脑思考不足。预习不到位,课堂上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认真思考,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课堂参与度低,师生、生生之间难以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课堂效率低下。自我要求不高,缺乏竞争意识。很多同学对考试的期望“我考某某名就行”、“某某同学以前比我好,考试肯定比我强”等等。一个人没有远大的目标,就不会有为之努力奋斗的过程,最终也不会去的非凡的成就。不善于总结反思,学习方法不优化。学生不善于总结反思。
优生”是指品学兼优的学生,是思想品德、学习和各方面能力都优于同龄人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明确“优生”的优缺点,这是做“优生”工作的前提。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不但只是注重“优生”的学习分数,而且“一好遮百丑”,把这些学生的优点有意无意的夸大,相反,成绩好的“优生”有的存在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抛弃“只要搞好学习就行了”的片面思想,要从锻造卓越人格开始对“优生”进行培养。
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我认为应注意引导“优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办法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帮助“优生”认识自己一般来说,“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这是一件好事,但往往有些“优生”对自己的不足认识不到位,成为盲目的自信,最终阻碍他们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我们要帮助“优生”全面而正确的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可以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提高“优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是“优生”培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当然,对于“优生”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究、摸索,对于“优生”的培养,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