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里,《我和万同的故事》,看到了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的转化的过程,以及许多感人的故事,对于我,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带着钦佩和感动,以及合上书本后的深思,钦佩于李老师的人格,他教育学生,让学生“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自己首先是个能让人因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他让万同幸福了,让万同的妈妈幸福了,让他所有的学生幸福了,同时,让万同幸福的过程也让其他任课老师幸福了,这是李镇西老师的人格境界,也是我所追求和努力的方向,要做一个能让身边的人感到幸福的人,虽然对于怎么做这样的一个人一直以来还没有很清晰的思路,但至少已有这样一个意识存在于我的脑海,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做起,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其次钦佩于李老师那耐心细致的心灵教育,他对万同的心灵教育远远大于知识教育,他首先转变的是万同的思想与心灵,让他被爱,有尊严,不孤独,有自信,让他“抬起头”这是万同转变成功的关键,还钦佩于李老师的“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以及必要的制约,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等等,这些效果非常明显,而且操作起来也不麻烦,很具实用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另外,钦佩中还带感动,深深感动于李老师的责任感,强烈感受的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这是所有成功教师的共同经验,这也完《我和万同的故事》最大的感受。要知道,一个后进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但是要靠一个班主任去联合家长教育、科任老师因材施教,没有大智慧的人难以做到,没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班主任也无法做到。佩服李老师的耐心和智慧,同时,我也要反思自己在日常工作中,有没有这样的耐心和毅力,去感化后进生。
每个班,都不缺少这样的“万同”,但是,不是所以的“万同”都有李老师的万同这么幸运,这样有耐心、爱心和毅力的领路人。我要向李老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