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共情的三句温暖人心的有效共情语句,即“你是对的。”、“你最近心情怎么样”、“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哈。”去尝试真正去关心对方的感受,而不是身份、地位、财富规模等外在的标签,当然仅仅掌握这三句话还不够,我们想要练习共情,还有一些注意事项,也就是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掌握,具体内容如下:
1. 共情不是单纯的倾听,而是有确切目标的倾听
有人简单的认为只需要单纯的倾听,耐心的倾听即可,但共情不是单纯的倾听,也不是耐心的倾听,而是正确的倾听。所谓正确,就是对话的目标要真切的存在。远离目标的对话,只会变得不着边际。
作者在书中有个案例是这样的,有个律师对历史有浓厚兴趣,在私人聚会、社交媒体上分享历史故事,发表观点,高谈阔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也不管其他人是否爱听。作者遇到这个律师时,是这样发问的,“我虽然对历史没什么兴趣,但是对特别喜欢历史的您感兴趣,历史尤其吸引您的地方是什么呢?”。感兴趣的不是“历史”,而是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他”,我的重点是“他这个人”身上。如果单纯就是听他讲述历史,也许大家都没有兴趣或者只是存粹的闲谈。
给与共情的时候,对话目标永远应该是“人的感受”。没有瞄准目标,只是下意识的回应对方,则不管投入多少时间倾听,都无法给对方提供任何帮助,这样很容易沦为单纯的闲谈、辩论或八卦。
2. 共情不是只说好话,而是准确的瞄准对方感受
关于第二个原则,单纯的讲述理论会让人产生疑惑,书中有个案例可以轻松帮助我们理解第二个原则。案例讲述了一个母亲有一对双胞胎女儿,A成绩好,乖巧听话,B则成绩垫底,不听母亲的话,难以管教。
在和作者交谈的时候,母亲针对B,妈妈其实已经反省了自己,认为是自己长期看其不顺眼的态度造成,但在跟作者谈到A时候,表现出对A感到十分骄傲。
这时候针对A,作者针对B,告诉这位母亲,她的反省是很值得赞赏。但同时,作者也一针见血的指数,“针对A,可能也不是个称职的母亲,是不是在称赞A的时候,是在A考出和B不一样的好成绩时候,是在A顺从自己,不像B不听话……,这时候的A有种不安,不断强迫着自己前进。”
在这个案例中,就是我们尝尝容易犯的错误,在女儿成绩提高时给与称赞,这个称赞不是针对孩子本身,而是针对她提高的分数,其实不是针对孩子的共情,是否可以改善为表达真正的关心和共情?称赞A孩子时,比起一边强调孩子成绩,一年称赞孩子“哇,成绩进度这么多,真棒!”,更重要的是关心孩子本身,比如“成绩进步这么多,你这次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辛苦了。”过多的关注孩子的成绩,会造成不安和压力,而关注孩子本身,将使孩子感到稳定和平和。
共情不是对一个人外在的变化,例如增加的资产、升迁的职位、新获得的学位或奖状给肯定或加以评论,而是尽可能关注达成这些成就的当事人本身,以及他所付出的时间或心力。
3. 共情最好假设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样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讲述了一个高管行程忙碌,在和作者交谈他忙碌的一周时,作者问到:“请你试着抽离生活忙碌的自己,像是灵魂出窍一样回过头来看自己,您对现在的自己有什么感觉呢?”,起初这位高管并不是很理解作者的意思,回复说是“我现在的情况暂时不允许我那样做。”于是,作者强调,“原来如此,不过我问的不是您目前的处境。我好奇的是当另一个您看到这样生活的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不是说你真的需要这么做,而是您的感受。”
在高管这样回忆的时候,他开始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内心,这样其实不需要专家或者倾听者给与他指导,他自己就能主动找到自己需要的反省和解决方法,这是共情能发挥的惊人力量。
在职场中,你可能也会碰到同事类似的抱怨,“下周有个客户的饭局,去吗?该怎么做才好呢?”常见的回答可能都是这样:
1“不想去就不去呗,如果没非去的必要就不去呗。”——这其实是替代说话者做决定。
2“这样的活动,最好去一下,至少露个面,要是不喜欢了话,就说有事情提前退场。”————这其实是替代说话者做决定。
3“如果是很重要的客户,去的话好点,不过不去也没什么。你自己决定呗。”————这其实是替代说话者做决定。
其实对方通常只是想让你知道他的迷茫心情。所以最好是回复“有你在意的事情吗?”所以不要轻易以帮助对方做决定的方式回复对方的提问。
4. 共情首先是关注对方此时此刻的情绪感受,而不是过往的经历和感受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讲述了作者面对一个前来咨询的朋友,这位朋友是以为面对母亲家庭暴力下长大的朋友,作者是先耐心询问对方的现在心情,这样对方才可能会放松交谈。“就算过去了这么多年再说此事,心情仍然会很不好,对吗?”,“要你说出你妈妈的事情,一定非常非常痛苦吧”。对于朋友的不安,应该先给与理解,点出朋友的心境,给与共情。对于朋友来说,能理解他当下的不安,必然是最关怀、关注他内心的人,也必然是愿意无条件接受他最真实面貌的人。
故作者认为,在询问对方心情前,必须先想想朋友是否能够无所顾忌的敞开心房,比起共情朋友因为母亲家暴带来的情绪和创伤,更优先要共情的是朋友说出这件往事时的压力和不安,因为这才是朋友此刻最真实的情绪。共情要讲究先后顺序,想要先关注对方此刻的情绪和感受,而不要着急追问对方往事的具体细节和当时的心情,因为此时此刻才是对方最真实的情绪。
5. 共情就是内心的感受永远是对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对于想法和行为有偏差的人,怎么能给与共情呢?如果不告诉当事人那是错的,他就会继续犯错,其实不必要担心。共情所关注的,不是他的想法与行为,而是他的内心,也就是他的情绪。
最常见的情况是孩子与别人打架。一般妈妈都会说“打架是不对的,你知道错了就好,下次别再那样了”。其实应该关心他打人前的心情,应该安慰被老师已经骂过的孩子,不要急着追究他为什么打人并给与批评和指教。一个人的想法、判断、行为再怎么不对,只要有人关心、询问他的内心,原本复杂的情况就会迎刃而解。共情是问出行为背后的动机。
6. 共情就是情绪永远正确,但行为则不一定。
作者认为,人的情绪永远是对的,但是这个情绪引发的行为不一定是对的,对情绪永远可以给与共情,但是对行为或价值判断可以不认同。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女士的丈夫因为参加集会时遭到警察殴打,后来双脚丧失了功能。她要一个人照顾3个孩子,还得照顾病榻中的丈夫。就在丈夫病情恶化时,他的愤怒达到了极点。作者遇到她时,她说:“要是我有驾照,我真想开车撞进警察局,大家同归于尽,反正我也不想活了。”作者立刻揶揄:“不需要驾照哈,直接撞进去就是了。没有驾照也可以。”
这句话貌似火上浇油,为一个想要采取暴力的人火上浇油,其实并不是。真正为她愤怒火上浇油的是不把她的愤怒当回事,或者将她的愤怒转向其他地方,或者简单地说“我懂你的愤怒”。或者劝他“我知道你的心情,但是好歹为孩子想想啊。”、“我明白你的心情,但是你要让涨幅带着罪恶感活下去吗?”
作者认为,即使一个人想要毁灭一切,这种心情也是对的。只要有人认同这个心情是对的,当事人的负面情绪就将立刻烟消云散,才能从这种情绪中解脱出来。就像这个女士在听到作者的话后,反而放下了紧绷的情绪。当然,人的情绪是对的,但如果产生了破坏性行为,或者价值观判断与我们常规相信的不一致,这种情绪引发的行为不一定是对的。就算能共情,有时候也要终结关系。共情不是和所有人相处融洽。
在练习共情的时候,牢记这6大原则,即(1)共情不是单纯的倾听,而是有确切目标的倾听; (2)共情不是只说好话,而是准确的瞄准对方感受;(3)共情最好假设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样;(4) 共情首先是关注对方此时此刻的情绪感受,而不是过往的经历和感受;(5)共情就是内心的感受永远是对的;(6)共情就是情绪永远正确,但行为则不一定。能够帮你更加准确、快速的掌握共情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