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读了《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这篇文章中,李镇西老师主要讲了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老师和家长都给予了更多的宠爱,当他们犯错误时,给予了更多的宽容,就我班级的学生来说,目前就有这样一个学生程传艳同学,学习很好,思维开阔,在同龄孩子当中,表现突出,每当上课时,回到问题都是恰到好处,每次都是名列前茅,但是上次期末考试,成绩下滑了四五个名次,这让我很吃惊,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第一时间,翻阅了她的试卷,发现,错误内容,都是一些很简单的内容,从试卷可以看出她的粗心不认真,上课的时候仔细的观察,发现,居然在玩橡皮泥,而且是不管什么课都在玩,不认真听课,为此,我找她进行了谈话,问她对此次的成绩有何想法?和她讲述了超越她的同学上课的一些表现,让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骄傲,认为自己已经学会,贪玩,粗心马虎是她最需要改的地方,后来的课堂上,她又变得积极认真的听课了。
李镇西老师文中讲到几年前,某直辖市有关部门对该市16名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进行了一次特殊考试——“特殊”之处在于这次考试有些设计是隐性的。在考室门口放有一把倒置的扫帚,结果,进教室16名学生无一人弯腰把扫帚扶起来;考试前,需要削铅笔,结果,削完铅笔后主动把铅笔屑打扫干净的仅有三人!考试完毕后,主持人对所有学生说:“今天的考试结束了,但我很遗憾地告诉大家,你们都未通过今天的考试,因为你们在考试过程中的言行已经给自己的文明习惯打了个不及格的分数!”是的,上面这个例子都涉及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因为是小事,才说明其普遍性;更何况,这些应试者的当事人都是中小学生中的佼佼者啊!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好,并不能说明就是优秀学生,对待学生,要引导他们,用书中的话来说,“素质教育”并非是“一刀切” 的教育,而是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的教育。尽可能挖掘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各方面都获得理想的发展,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优生”,最终成为对民族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应该说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