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中《对“优生”培养的思考》一文,我醍醐灌顶:防治将来“空心病”,可以现在从日常培优做起!向李老师学习,以下几点是我需要注意的: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用身边的名人,如:终南山、南仁东等科学家的事迹来激励学生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考上大学只是学业上的一大进步,要把自己放在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抛开考试分数和名次,让“优生”正确地、全面地、科学地认识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哪些,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有哪些。反思自己学习、生活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向优秀的同龄人学习,在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日常教学中最忌把学生按成绩分成三六九等,众星捧月般地抬着、举着“优生”,容易让优生产生骄傲自大、虚荣自私等不健康心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同学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平等相处,互相学习,让优生在帮扶后进生的过程中体验助人之乐、在为班级服务中感受奉献的幸福,让他们保持一颗纯朴的童心。
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有人说“一般学生拼尽全力才能考100分,学霸考100分,是因为考卷只有100分”。同样的道理,对于优生,要引导他们打开眼界,追求卓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给自己设限,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激励他们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当然,也可学习李老师,有意识地给优生设计一些“高杠杆”,让他们接受挑战,千方百计攻克困难,在一次一次冲破对自己的局限的过程中体验战胜自我的成就感。
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追踪调查发现,那些成功人士,除了拥有高于寻常的智商、情商,还有着突出的“逆商”,即受挫能力。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IQ(20%)+EQ和AQ(总共占80%)。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逆商,使其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不断调整自己前进的方向,寻找更适合自己的道路,增强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为未来铺就成功之路。
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同样,创造能力也是我们能力的重要体现。日常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保持应有的好奇心;尽信书不如无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权威的精神;做题过程中锻炼发散性思维,对同一题用多种方式来解决……如李老师所说“从解题时独特的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干部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类课余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只要学生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其创造能力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