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事情,让我深受感触。
朋友有一个女儿正在读小学,为了陪伴孩子成长,她几乎每天都要“悉心照料”孩子的生活。
检查孩子的课堂作业,帮孩子制定学习计划;
每天主动为孩子削好铅笔,收拾书包;
甚至孩子每天看什么课外书,都要亲自把关。
朋友原以为自己的辛苦付出会得到回报,没想到开学后的第一次月考,孩子的成绩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滑的很严重。
孩子的分数时刻刺痛着朋友脆弱而敏感的内心,她想不明白为何那样辛苦付出,却没能心如所愿呢?
朋友的无奈,我深有同感。
我曾经也经历过那种强烈的教育焦虑感和无奈感,所幸的是,乖巧懂事的女儿,让我重新找回了自我。
经历了那种焦虑之后,我也更加明白,现在很多家庭当中,的确缺少一种很重要的元素,“松弛感”。
家庭教育的松弛感,指的是父母能够心平气和的面对所发生的事情,不急不躁,允许孩子犯错、表现脆弱。
在这种特别温和、舒适的养育环境下,才能滋养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拥有幸福感和安全感。
越有松弛感的家庭,越能养出优秀的孩子。
教育不焦虑,允许孩子慢慢来。
“内卷”这个词大家一定很熟悉,教育的“内卷化”也让很多家长倍感焦虑。
虽然一直在提倡给孩子“减负”,但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升学、高考制度等现行择优录取的制度没变,让竞争不可避免的一直存在。
紧绷的家长,加上内卷的环境,很容易让很多家长焦虑,也让孩子从小就承担高压力的学习负担。
然而,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学习也是一场长跑,教育应该是一个三分教,七分等的过程。
正如蒙台梭利博士所说: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有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家女儿对一年级学习到的“钱的单位换算”经常被绕晕,对于“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也是一知半解。
我明白,孩子的认知能力没有达到拥有的程度,家长再怎么努力催促,也很难有显著的效果。
允许孩子慢慢来,有时候,慢也是一种快。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个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松弛感的家庭,允许孩子慢慢来,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彼此相互接纳。
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水桶填满,而是点燃火种,跟着孩子成长的自然节奏,与他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