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的原因虽然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加强教育,但是中国的教育的竞争和内卷可以说几乎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几乎是世界上最辛苦的,而且还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和金钱补课。中小学教育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现行的高考和中考制度。其他国家也有统一的考试,但是不同学校和专业会综合考核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表现。而中国主要采用一个总分公式来决定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录取,这个统考统招的体制造成的后果是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习的几乎唯一目的就是为高考准备,这种应试教育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在1999年以后,高校在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走进大学的校园。但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终究有限,重点大学的招生名额与每年高考的总人数相比仍然占比很低,升入重点大学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
近年来,高考的升学竞争已经不断前移,这种学习压力已经逐渐推向中学、小学,以致中考和小升初竞争越演越烈。这种形势下,小学生不得不早做准备,打好学习基础,为未来高考做准备。此外,教育内卷也与过去实施了三十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有关。一个家庭的孩子越少,每个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和教育成本越高。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出生人口不断减少,每个人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多了,上大学更容易了,所以教育内卷现象也会减少。但事实上,教育内卷不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够,而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差异化,是对于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的竞争。现在上大学已经不是竞争目标,上名牌大学才是竞争目标。人口减少,导致创新机会也会减少,排名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少子化也会导致教育目的趋同,降低家庭风险承受度,窄化职业选择范围,让家庭越来越集中选择那些所谓“铁饭碗”的职业(例如报考公务员),在一些发展空间有限或提升意义不大的职位上高度竞争。人口减少不会缓解教育内卷,因为教育内卷是对于排名的竞争。人口再少,也会有第一名第二名的竞争。
要减少教育内卷,关键是要进行教育改革。关于教育改革的具体建议,详见第4节。教育内卷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中国的中小学校普遍提倡“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每到临近中考和高考,很多学校都要搞各种花样的誓师大会,慷慨激昂的演讲和宣誓活动,大有一种鱼死网破,破釜沉舟的架势。2023年初,湖南张家界市桑植县一中学举行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一名高三女学生发表的一段激情澎湃的演讲视频,却被许多网民贴上“面目狰狞的刷题机器”“鸡血卷王”等标签,连续遭受网暴。
中考和高考制度,根据“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的教育公报数据,5年里中职招生占比稳定在42%左右,意味着普高招生占比是58%左右,确实动态保持了普高和中职大体相当的招生水平。中考制度过早普职分流,加剧了考试压力和教育的进一步内卷。尽管不同地区和年份的普通高中录取率会有所不同,但这一比例在全国整体一直保持在大约50%。换句话说,不管考生如何努力,中考中得分较低的一半人注定只有进入职业学校的选择。
在教育内卷严重的当下,家长和学生原本就面临着残酷的升学压力,而“普职分流”则进一步引发巨大的焦虑。因此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及其家长们就认为学习只是为了应试,尤其是必须努力进入一个好的初中,从而争取在中考的竞争中成为不被淘汰的那一半。中考成了高中入学的分层考试,也成了高中“升学”和职校“就业”的分水岭。为了避免初中毕业就被绑定进入职校,家长和学生不得不为备战中考而补课。有些地方在更早的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也开始考试分层,于是学生和家长又需要为进重点初中、重点小学而不断内卷。教育分层变得越来越早,熬成了深度的教育无效投入与浪费。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在几十年前的中国,高中教育资源都是稀缺的,为了把这些稀缺教育资源匹配给最优秀的学生,就必须在入学阶段进行筛选,于是出现了中考和高考。但现在的高中和大学教育资源已经不再稀缺,高考和中考存在的必要性已经大不如前,过早分层的积极意义远不及当年,反而因此产生了种种弊端。同时,因为分层考试而产生的标签,会跟着孩子好几年甚至是一辈子,于是导致考试的压力被无限放大。所以过早的分层,必然会无谓增加择校的巨大压力,推动各种补课的军备竞赛越来越低龄化,也进一步加剧教育内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