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少讲道理,多做榜样,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经常有朋友跟我抱怨:“为啥你家孩子那么喜欢读书?为什么我家孩子就不愿意读书?唯独对手机感兴趣……”
手机确实比书更有吸引力,成人不也沉迷吗!
“妈,我想玩手机。”这句话,我想很多家长都听过。孩子一旦玩起手机,他就像被“吸进去”了一样,无法自拔。
为什么孩子满脑子都是“玩手机”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脑中的一种物质——多巴胺。
之前不是流行一个词,叫“多巴胺颜色”么?
我们去看那些跟糖果一样明亮、鲜艳的色彩,是不是心情都跟着快乐起来
没错,多巴胺就是让你快乐。
当然,并不是说,大脑一分泌多巴胺,我们就会快乐。更确切地说,多巴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期待。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刷小视频时,看完一个还想看下一个,这个不好看,赶紧刷下一个、下下一个。总之,玩起手机来,不知不觉2、3个小时就没了。
让我们分泌多巴胺的,并不是视频本身有多出彩,而是期待“下一个”的惊喜。我们总觉得,下一个视频也会很搞笑、很精彩、很有趣。
正是多巴胺的驱使,使我们即便知道该睡觉了,但依然忍不住将手指滑向“下一个”。
因为我们总期待着,下一个会让我们快乐。
孩子玩手机、玩游戏、看电视也是这样,看完一集还想看下一集,打完一局游戏还想再开一局。
如果我们对电子产品不设限制,那么孩子很容易陷入“下一个”的循环中,无法跳脱出来。
二:孩子在感受哪种多巴胺快乐?
当然,并不是说多巴胺是不好的。毕竟,在人类大脑进化的时候,还没有出现手机电视。
我们的大脑之所以分泌多巴胺,是为了保证生存。
它保证你不会因不想猎食而饿死,保证你不会因一时难过而伤心死。
当大脑发现你处于压力、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中时,它会通过多巴胺的作用,驱使你去做一些快乐的事情,以此来保护你。
只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你的孩子,在感受哪种多巴胺快乐?
是快速、刺激、及时的电子屏幕快乐,还是延迟、自控、高价值的自我成长快乐?
孩子的大脑神经发育,在6岁前是“打地基”,6-18岁是“建高楼”。
在“打地基”阶段,孩子的多巴胺快乐是什么,他开发的主要神经通路是什么,就决定了他未来的注意力在哪里。
比如他从小就玩手机、看电视多,对人不感兴趣、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对身边的事物不感兴趣。
那他用于玩电子产品的那些神经链接,就会越用越多,越用越强。
而那些用于对生活的好奇心、专注力、思考力的神经链接,就会慢慢被荒废掉。等到青春期时,这些神经链接就会因“无用”而被修剪掉。
同时,孩子适应并习惯了快速、简单、及时的多巴胺快乐,那他将来学习时,那些需要付出努力、思考和探索的多巴胺快乐,就已经无法吸引他了。
他的大脑,也不愿意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一学习就分心、走神、注意力神游,完全坐不住,满脑子都只想着“玩手机”。
三:做好这几点
有不少家长跟我说,让孩子完全杜绝电子产品不太现实,那给他玩手机的时长是多少呢?
我的建议是,6岁前的孩子,尽量不要接触电子产品。如果有在玩的,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减少他玩的时间,直至不要玩。
6岁前,孩子正是对世界万物好奇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他放入真实的环境中,放入与小朋友的玩耍中,让他去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产生兴趣。
这样,才能让他的大脑打好基础。且孩子越小,他的用脑习惯就越容易改变和重塑。越长大,形成的习惯就越难改。
6-8岁,不超过半小时;9-13岁,不超过45分钟;14-16岁,不超过一小时。
除了控制玩电子产品的时间,以下几点,我们也需要了解。
①限定时间要合理
孩子玩手机,我们限定时间时,一定要根据他的内容来合理制定。
比如看一集动画是10分钟,你限定15分钟。他看第二集看了一半,正在兴头上,你二话不说要拿走,他肯定要跟你哭闹。
这时候,你难免会生气,这孩子怎么不讲信用呢?说好的15分钟还耍赖,下次再别想看了。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产生敌对、怨恨的心理。
我们限定时间,一定要合理。
比如孩子说,妈妈我要玩手机。
“好呀,你想玩什么呢?玩游戏呀?游戏一局大概是多久?二十多分钟?那行,我给你半小时。
如果游戏结束时还剩几分钟怎么办?再开一局妈妈担心时间到了你舍不得退出。要不我把剩余的时间给你累积起来,等你想要的时候再用吧?”
我们还可以提前几分钟提醒:“还有5分钟就到时间了,一会就收手机啦。”
这样合理的限制和沟通,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手机争夺,让孩子形成自控力。
②关注孩子内心的缺失
孩子沉迷手机,很多时候,是心理原因。
比如现实世界很孤独,没有朋友玩耍,整天呆在家不知道要做什么;父母缺少陪伴,内心空虚,在虚拟的世界里能得到认可和自我满足;学习压力太大,父母唠叨、催促、指责,只有在电子产品的世界里才能感受到快乐......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缺失得越多,他就越容易陷入虚拟的世界里。所以我们在制止孩子玩手机前,一定要去观察,他想要的是什么?缺的是什么?
只有针对性地满足他在现实生活中的需要,才能让他从虚拟回到真实中来。
③父母榜样影响的力量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榜样的力量。
孩子在6岁前,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大人做什么,他就学什么。
大人每天捧着手机,对着屏幕哈哈大笑。那小孩也一定是守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盯着电子屏幕。甚至还要抢过你的手机,划拉自己喜欢看的内容。
你不让他玩,他还会回怼你:“为什么你能看,我就不能看?”
要孩子学会自控前,是我们先自控。
平时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孩子在身旁时,不妨陪他们出去打打球、散散步,或者一起下棋看书。
只有我们自己做好榜样的力量,那孩子,才会跟着我们培养良好的习惯。
你家孩子看手机电视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