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学兼优的女生宁小燕自杀了。
宁小燕曾经是朵小红花,曾经是小雷锋队的司令,宁可上学迟到,也要帮助寻找亲友的大爷,真是一个好孩子。
可是,在考场上的所见,在老师那里的遭遇,在期末评奖时的加分,都使得宁小燕对生活充满了困惑,在得不到解脱的时候,以死亡寻求解脱。
对于这件事,李镇西老师说:既然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那么对教会学生做人最直接的德育,应该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可是,教育一再发展,如今的学生死亡率一直持高不下,究竟为什么?
李镇西老师针对这一事件,结合当下教育环境,与十年前教育环境的碰撞,提出这十个方面的问题:
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还是造就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者?
德育内容:是唯上唯书,还是面对实际?
德育教师:是“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还是“灵魂工程师”?
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
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
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
德育过程:是虚假,还是真诚?
德育环境:是封闭,还是开放?
德育管理:是“人治”,还是“法治”?
德育评价:是片面估测,还是科学衡量?
读完这一章,真是挺沉重的,心里充满了伤感。教育,是一个人与人相处的场所,一个人的做事,许多眼睛在看,一点不一样,一点另类,就会被关注,被议论,被排斥,被孤立,被驱逐。但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用爱唤醒爱,用心换心的场所,一间教室里,老师和孩子的相处,要多么温暖,就会有多么温暖。德育,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各种满足也越来越具体,但同时,孩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跳楼的,喝药的,上吊的,卧轨的,割腕的,抹脖子的,各种各样离开这个世界的孩子,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李老师提出的这十个思考,十年前的追问,二十年后的现在,同样可以追问下去?
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多少个是真心予以关注的?有多少个是拿出了真情去认真对待的?又有多少个,是拿着自己的诚意去面对孩子们的?教育,不单单是教学知识,传道授业,说来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育人。只有把人育好了,传道和授业才会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