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这一部分内容李镇西老师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德育教育进行了沉重的思考。
文章是由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宁小燕自杀引发的。通过宁小燕的日记展示了她心灵成长的轨迹,通过对日记的评析,一步步剖开了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通过反思,明确了今后改进了方向。
实际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宁小燕这样的学生并不少。他们从小时候的活泼开朗一步步走向孤独,郁闷。他们性格形成的原因,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今天的阅读,我认为:
首先,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是最重要的。通过沟通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如果应小燕的父母不仅仅是她的哺育者,更是她最信任的知心朋友……那么,宁小燕的生命之火本是不该熄灭的。
其次,孩子不仅和家长沟通交流,还应多交朋友,和朋友交流思想,开阔视野,放宽心态,也许思想上的矛盾会少一些。
孩子还应该增加一些受挫教育。小学时一些优秀的学生,一旦到了初中,很难在班里出类拔萃,心灵上的打击会让他们产生自卑感,学习兴趣更加低沉,不愿意和学生交往。还有一些看不惯的现象,自己又无力改变,从而对生活失去希望。我们教育孩子要保持正直和真诚的同时,又能暂时容忍邪恶与伪善,这样才不至于碰壁吃亏。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心理引导。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想独立就是缺少独立的能力,又不想父母去帮忙,更讨厌父母的唠唠叨叨。很多时候,他们做的事情父母看不懂,因为很少有父母能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我们想的,恰恰没有人回答!”缺少了沟通交流,孩子的郁闷无处排泄,思想往往会出现问题。要是教育真正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就必须切合孩子的心灵,回答孩子最关心的问题,在理解孩子中引导孩子。作为老师,更应该通过教育,让每位学生都乐意向自己,敞开心扉,同时不知不觉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使学生不但具有坚定的立场,科学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貌,而且具有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
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学校教育一点钟,抵不过社会一分钟。”社会上的确存在着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因素,对这些消极因素的抵御方式之一,恰恰是教育者大胆的调动社会有利因素来充实,完善学校教育。因此,我们应提倡德育开放:德育向家庭开放,让学校教育引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协调于学校教育;德育向社会开放,帮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德育向未来开放教育者要站在21世纪现代化中国的高度,来审视当今的教育,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