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宁小燕那样热切的追求“真善美”又过于天真的学生,当今已经很少见。而她走极端的解脱方式——自杀,却大声发出了“在玫瑰色教育下走入社会后感到困惑的众多青少年的呼唤”,不禁给教育者警醒:教育者真的毫无责任吗?
品学兼优、小雷锋、孤独的思考者,这样一个三好学生的自杀,反映出加强青少年学生人生观的思想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反映出在深入地关心、了解学生内心世界方面,我们还应做很多过细的工作。李镇西老师不禁写下一个标题: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在剖析这个人生方程式时,教育者也面临着德育危机。
在宁小燕心灵的自白中,我仿佛看到了她无可奈何的影子。父母会告诉你不要向别人说真话,暂时容忍邪恶与伪善;公开的“走后门”行为、冷漠的人际关系;同学们的恶作剧、老师的不信任;教师队伍个别的败类、丑恶的灵魂、为了一己私利而作假……正是这些不作为滥作为的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把宁小燕的道德信念摧毁了!
一位曾经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春少女,一位由我们的教育亲手培养起来的共青团员、三好学生,竟然没有勇气和毅力继续前进,选择了死亡,而且教育者对此居然毫无察觉,知道她死后才震惊不已,这对教育者是多大的讽刺,反映到现在社会,老师们只知道抓学习成绩,却不从内心深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的需求,一味的求学习,让学生心理压力过大而厌学等等。当教师千方百计的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自己心目中的好孩子时,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用心雕琢,不可一味灌输。
论语中有句话“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意思是说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这本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官的过程。今天读了李老师的这个片段,我会反思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摆正心态,不是每一粒种子都会长成参天大树,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成为满分的人。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多少公式、多少概念、多少字词,最为重要的是以一颗仁爱之心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所以,从这些伟大而又深邃表述中出发,那就不如把孩子当做一粒种子吧,给他以等待,给他以阳光,给他以雨水,给他以全身心的关注与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