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聆听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边玉芳教授在2023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作的《重构孩子的童年生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生态》精彩报告,心灵触动很大,感受很深。
每个人都有多彩的幸福的童年。童年是什么?童年是人生的开端,童年是生命的起点,童年是没有涂字的白纸。童年是一首歌,让人过耳难忘;童年是一幅画,让人过目不忘;童年是一本书,让人记忆犹新。童年是小草的芽儿,充满了生机;童年是早晨的太阳,充满了活力;童年是清润的雨水,充满了欢乐。童年是一幅画,画出了我们的难忘时刻;童年是一本书,书里记载着我们的幸福时光;童年是一颗颗沙子,每一粒都是我们的回忆……。多少诗人墨客用灵动的语言描绘出童年的幸福和难忘,温暖的春风、碧绿的麦田、嬉戏的儿童等,它们都构成了童年独特的风景线。这些独特的风景线照亮了人生的路途,温暖了人生的四季。而如今这些独特的风景还在孩子们童年的世界里吗?
可惜的是这道独特的风景线不知什么时候已消失在孩子们的童年里。他们的童年里缺乏四季的色彩,自然的奥妙,田野里劳动的歌声,博物馆里历史的回音。他们的童年里到处都是学习、考试、补习的符号。现在的孩子生活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个个都好像变成了竞赛能手,被父母驱赶着,高举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面大旗,什么都追求速度效率,快速成长,快速学习,快速竞争。他们整天生活在高楼大厦里,除了永远学不完的习,永远做不完的作业,永远做不完的试卷,永远考不完的试外,他们被父母老师装扮成超人,能量无比,既能承担紧张繁重的课业负担,还要是多面手,琴棋书画奥数样样精通,他们除了正常上课外,双休节假日奔波于各个兴趣班补习班之中。他们感觉不到春天的绚丽多彩,夏天的蓬勃向上,秋天的硕果累累,冬天的银装素裹,更感受不到大江南北的绮丽风光,何谈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一个孩子幸福的模样是什么样子的?边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首先他是一个自主的人,他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他对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掌握,有生活目标,有个人成长的规律,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接纳的能力。这就是一个幸福的孩子。要想成为这样幸福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成长环境呢?有安全感、有温暖感、有归属感、被接纳、有目标、有交流、有自主性、富有挑战性。不仅如此,边教授还倡导更多孩子生活的模样:劳动生活、阅读生活、体育生活、自主探索生活、社会实践生活。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建立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否则都是一张空头支票。
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有沐浴过人性的光辉,从来没有悉心读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的读物,从来没有冥思苦想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参加过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兴趣活动,从来没有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事件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神奇和变化莫测产生过深深的好奇……那么他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吗?他有幸福的童年吗?
请让我们读懂孩子吧!让我们重塑孩子的童年吧!
假如我们读懂了孩子,我们就不会让孩子的生活变成学习、吃饭、睡觉的循环和重复,他们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成长历程要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基。我们相信他们具有无限的潜能,允许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创造。我们会把孩子当作成长中的个体,他她既是独立的个体,又在一路跌跌撞撞中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成长轨迹。
让我们还给孩子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活出有趣,活出精彩,活出价值,活出健康,活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