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品学兼优、年仅十六岁的宁小燕自杀了,心里真的无比的痛心和惋惜。作为一个“平时显得懂事、自重”、在学校期间,遵守纪律、好学,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较好,被评为班上宣传班委、通讯员和学校广播组播音员的好学生,怎么就会想不开呢?直到她自杀前还跟好友在江边开心的聊着天,身边的所有人都没有觉察出异样。
李镇西老师的一串“如果”值得我们反思。如果宁小燕在幼年启蒙时,我们能告诉她未来不仅仅是美好的,更是艰苦的;如果她成立“小雷锋队”时,我们不仅教育她要学雷锋,也告诉她生活中并非人人皆雷锋;如果我们对她的理想追求和道德要求合乎实际地降低一些;如果我们给她的学校教育同她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是基本和谐而不是相抵触的;如果在她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感到困惑时,我们给她一些有益的帮助:如果当她的青春爱芽萌发时,我们给她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或瓦西列夫的《情爱论》;如果她的XX老师是一个高尚的人而不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如果她的班主任不仅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而且更是一名明察秋毫、洞察心灵的心理学家;如果她的父母不仅仅是她的哺育者,更是她信任的知心朋友……那么,宁小燕的生命之火本是不该熄灭的。然而,这些“如果”都仅仅是“如果”而已。
李老师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德育方面的教育。因此他提出了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一、德育目标:是培养膜拜师长,迷信权威的守旧者,还是研究崇尚真理、勇于开拓的创造着?二、德育内容:是唯上唯书,还是面对实际?三、德育教师:是“学生保姆”、“班级警察”,还是“灵魂工程师”?四、德育情感:是长官,还是朋友?五、德育艺术:是“泥塑”,还是“根雕”?六、德育方法:以灌输为主,还是以引导为主?七、德育过程:是虚假,还是真诚?八、德育环境:是封闭,还是开放?九、德育管理:是“人治”,还是“法治”?十、德育评价:是片面测估,还是科学衡量?这十条德育观念里我们肯定都是赞同后者的。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更加明白了教师平时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将时刻以李老师的十条德育观点为指导,让孩子阳光快乐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