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严厉管教,实则是对孩子未来的负责,看似宽松的放纵、放养,实则最容易给孩子埋下成长的隐患。
唯有父母严一点,孩子的未来才会容易一点。
教育路上千万别指望孩子自觉
快乐教育盛行的当下,相信这句话很多父母都不陌生:“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静待花开”成为很多家长推崇的教育方式。
“快乐教育”变成了父母放养孩子的借口。
诚然,家长的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是错误的方式,最终只会与初衷背道而驰。
刘欢曾在采访中谈及自己对女儿的教育问题时,充满了懊恼。
“我和我太太觉得对孩子应该从小奉行快乐教育,别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所以一直没有迫使她学这些那些,现在我觉得有点后悔。”
因为奉行快乐教育,失去了教育女儿的最佳时机,即便孩子有音乐天赋,也因为没有及时去推一把而荒废了。
其实很多父母都是如此,奉行快乐教育,最后只给到了孩子“快乐”,失去了“教育”。
孩子尚小,给予过度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不负责任。
如果你指望孩子自觉,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人都有惰性,即便是成年人,也很难控制自己,做到自律自觉,更可况是孩子。
面对现实无数的诱惑,孩子又怎知自律为何物?
要明白,自觉的孩子,前期一定是父母监督的结果,当自律、自觉形成一种习惯,“放养”才有可能达到“快乐教育”的目的。
放任不管,还指望孩子自觉,是为人父母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一定是父母
相信不少家长都说过类似的话语: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老师,你说的话孩子才听,我们说啥不管用;老师,我家孩子太调皮了,你好好管管他;这都不会,老师怎么教的?......
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希望老师能更好的管教孩子,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
但千万别过分依赖老师,老师没有三头六臂,能顾全班上所有的孩子,也不能全权包办孩子的一切。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老师的职责,他们无法独自承担孩子的全部成长。
家长的参与也非常关键,因为老师无法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习惯和品行,也无法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意志和内心力量,最终也无法给予他们长久的幸福感。
所以,请不要将学校视为解决孩子所有问题的唯一场所,不要将老师视为解决所有问题的无所不能者。
俞敏洪曾说:“家庭是复印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那么我们一定要回溯到原件上去找问题”。
想要教好一个孩子,绝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
教育界有个“5+2”理论:“5+2”理论认为,如果5天的学校教育取得了成效,但是2天的家庭教育没有跟上,那么孩子的教育会停滞不前,甚至变得更糟。
“5+2=0”强调了家校合作平衡的重要性。
也表明,要想成就一个孩子,单靠老师、学校的努力往往是不行的。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同时,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家长的参与。
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老师教书,父母育人,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倘若父母撒手不管,孩子的未来仅依靠老师,教育一环缺少“育”的存在,怎会养出优秀的孩子?
李嘉诚曾说:父母的事业不管有多成功,子女教育缺失都是最大的失败,将无法弥补。
请家长们牢记:优秀的孩子离不开家长的重视与陪伴,教育好孩子才是父母一生最成功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