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又翻读陈静静博士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这本书。《学习共同体》这本书,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本书共有五辑,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辑。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是第四辑——高品质的学习设计:学科课例深度剖析。
它又分成三个章节,第一章写的是程春雨老师的一节语文课《雁》为例,第二章是陈冬梅的《月光曲》;第三章是陈佳老师的《小毛虫》。
陈静静说“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观察,观察者从对他人的评价取向转向对自我教育实践的回溯和反观,在课后研讨时,课堂观察者并不对执教者进行评价或者提出建议和意见,只是从课堂的真实事件中进行学习和借鉴,并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教学改进。当我读到这里时我知道了学习共同体教师角色是要发生转变的。听课教师还要认真做一个课堂观察员。
佐藤学曾经说:“好的教学方法可能有100种,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到自己的课堂上去尝试。”对此,我的感受也很深刻。
陈静静的反思是,要改变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从物理空间上来看,课桌椅的摆放虽然是四人小组的方式,但是摆放的方向不合理的话,一部分学生会背对老师坐着,容易造成沟通交流的不畅,因此桌椅的摆放可以重新安排,让学生都既面向同伴,又能看到老师。再次,观察员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加强观察员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尽可能的安抚学生的情绪。最后,给与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若出现其他学生发笑等 情况,可以及时去调整,重申回答问题学生的答案的合理性,这样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和保护。读到这里让我认识到了共同体的课堂要发生转变,共同体的课堂并不等同于小组合作学习。
我的反思:跟随着陈静静的笔触,我好像跟着她也上了这节生动的初中语文课。从陈静静的以身示范,如何从课堂中学会发现她是怎样做的,首先,观察了学生的座位,然后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尤其是这堂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详细的记录了听课的时间、学生学习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也关注了学生的心理变化,她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如何从课堂观察中学会发现。读完了陈静静的课例报告也让我学到了,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