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亲子日记第115篇1月19日
天蕴美容养生

把孩子养得毫无主见,都是从这三件事情开始的


一位妈妈发现,8岁的女儿特别喜欢说:随便、都行、无所谓……


“你中午想吃什么?”“随便!”

“开学需要买点新文具吗?”“都可以!”

“周五想去哪里玩?”“不知道。”

……


孩子这个小习惯,有时候能为当妈的省去不少麻烦,做决定时无须和孩子周旋,但她隐隐感到有些无奈——因为在孩子这种态度里,她有一种被敷衍的感觉。


更让她担心的是,孩子会就此失去了表达主见和想法的能力。


主见这件事,说小可小,说大可大。


生活的种种变化,往往就藏在大大小小的人生选择中,尤其在这个选择复杂多变的时代,每个人更是要学会如何为自己做选择。


一个没有主见的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会一下子变得很茫然——虽然完成了大学教育,依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害怕做决定,不敢担责任,浑浑噩噩,不得不长期面对现实与内心的冲突。


而一个有主见的孩子,一定程度上来说,他有着独立的人格,知道如何成为自己。


01.


那么,孩子的主见是如何消失的呢?


第一,孩子没有主见,是因为大人剥夺了孩子对生活的控制感。


纪录片《零零后》中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去参加夏令营,妈妈把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安排妥当;当他不想表演魔术时,妈妈赶到现场帮助孩子解围;妈妈甚至在家里举办活动,为的就是让他能交上朋友。


妈妈几乎参与了孩子生活的一切,孩子对妈妈很依赖,遇事第一反应就是寻求妈妈的帮助。


身边也有家长朋友对孩子的照顾简直无微不至,从今天几点起床,到吃什么、穿什么、今天干什么……都替孩子计划好了。


这种行为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孩子的自主感和胜任感需求长期无法得到满足。


很多孩子表达想法之前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他们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未拥有过对生活的控制权,需要他们做决定时,只剩下茫然和无能为力。


正如学者李崇建曾说:“如果一只鸡被关在笼子里面,关很久了,刚放出来,它也不会走路了。如果一个孩子常常被规定要这样要那样,有一天你给了他自由,他也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倘若没有健康的控制感,在生活的大事小事上,就很容易变得过度依赖和顺从。


第二,孩子没有主见,是因为我们不相信孩子能作出正确的决定。


当孩子表达主见时,父母最容易出现的反应是:否定,尤其是当孩子与自己意见相左时,甚至感觉到被冒犯了。


我们很容易认为孩子的意见是幼稚的、片面的、思考不周的。


去商场试衣服,孩子看中一条裙子,父母说却说:“这裙子太土了!”


孩子找到了兴趣,父母却说:“画画有什么用的,对学习有帮助吗?”


孩子发表意见,父母却说:“你懂什么!”


……


大人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笃定,对孩子的选择总是不屑一顾。


甚至会在孩子做出决定,栽了跟头之后,冷嘲热讽:“我早就说过吧,让你不听我的……”趁机证明自己的“对”。


我们打击孩子,否定孩子,孩子会开始对自己的想法变得不确定,甚至觉得是错误的。


我们没有给孩子一个可以安全做出决定,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的包容空间。


时间久了,孩子就不愿在父母面前表露内心真实的想法,因为代价太高了,迎来的不是否定就是打击,他们渐渐失去了表达的自信。





第三,孩子没有主见,是因为内心里的不配得感。


孩子没有主见的表现,不只是在事情面前拿不定主意,还有一种表现是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盲从别人的意见。


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并不在少见:


买了自己很喜欢的发夹,同学说不好看,再也不戴了;


和朋友们商量去哪里玩,回答永远是随你们,即使有想去的地方也不好意思说;


明明对学校社团的小组分工有意见,却很难表达,勉为其难地说可以。


……


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往往很懂事、敏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身边人的爱与认可;或是为了照顾亲近之人的情绪,不想让他们烦恼、难过。


他们不是没有主见,是不敢有主见,认为提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是自私的、羞耻的。


这就是一种深深的“不配得感”,想要的东西,不敢说;想要被照顾的情绪,不敢表达。


02.


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其实就是会独立思考、会选择的孩子。


但孩子是否有主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父母长期引导和倾听的结果。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主见:


1.从简单的小事开始,让孩子拥有“做主”的机会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上了大学,在学习生活中常常表现出茫然:要不要进学生会?要去哪个社团?选修哪门课?毕业后是考研还是该找工作?留在哪个城市?……这些都成了问题。


而在此之前,生活里所有需要自己决定的小事情,他都很少参与。


这就相当于将一个毫无经验、毫无规划的徒步者,推到了陌生的分岔路口。


《自驱型成长》一书中写道:“孩子需要先练习作出决定,随后才能掌握怎么做出正确的决定。”


怎么练习呢?就是从简单的小事开始,邀请孩子去做出决策:


出门前,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

买书时,让孩子选择自己想读的故事;

给了孩子零花钱,就让他自己决定怎么用。

……


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它们会让孩子感到“我”的力量。


也许他们的选择不见得是最好的,但是去体验所做选择的自然后果,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


正如那句谚语所说:“智慧来自经验,而经验来自失策。”


2.给孩子有限的选择


当然,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无法在很多问题上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如果怕孩子乱选、瞎选,家长需要提前做好筛选和把关。


比如:有限选择。一次只提供两个或者三个备选项,这种方法替代了大人的威胁和命令,孩子少了一分压迫感,多了一分自主感和参与感,他会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相对自由的,于是就会更乐意配合父母。


比如:


让孩子选择去哪里玩,把“你想去哪里?”

换成:

“附近的公园和乡下奶奶家,你想选哪个?”


虽然只是选项,但“感受到”能做选择是很重要的,孩子体验到“自己说了算”的掌控感。

   

3.允许孩子与我们争辩


孩子的想法可能不成熟,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可以思辩讨论的环境,站在孩子的角度探究他们的想法。


讨论并非评判。


比如,你本来和孩子约好周末一起去游乐园,到了周末却飘起了雨,孩子闹着要去,你认为这样的天气不适合出门游玩。



你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期待的心情,不要用一句“你真不听话”搪塞孩子,然后分析雨天和晴天游玩的利弊:


“下雨天,我们有很多项目都玩不了,穿着雨衣、打着伞,玩起来也不方便。


妈妈看了下天气,下周六是晴天,我想那会你应该不会错过那些你期待已久的项目。


如果你一定要今天去,那妈妈可以陪你去看看。”


你会发现,孩子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不讲道理,当他被尊重对待、参与解决问题时,他们真的会积极地配合,思考你提供的这些信息,最终做出选择。


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学习权衡利与弊的过程。


这种经验多了,孩子慢慢就会清楚地认识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明确自己的心意。


童年里,孩子哪怕选择错了,代价也是最小的,而且这都将成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效果比父母的说教管用得多。


父母要对孩子有耐心和信心,用爱为孩子兜底。


最后,希望每位家长都能养出一个有主见、不盲从的孩子。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1388963
推荐日记
《我和你一样》
《亲子关系〈312〉》
《这一天》
《早起》
《2024年的第一场雪》
《24.1.19 复盘》
《我依然是儿子的最爱 2024.1.19 星期五 阴》
《739篇》
《我的价值感越来越高了》
《做手工折纸》
《日记747篇 成长的足迹》
《第1398篇 2024年1月20日 星期六 多云》
《教育随笔》
《亲子日记第320篇》
《2023.1.20星期六《327篇》》
《牵着蜗牛的手》
《上班》
《生活日常(第226篇)》
《成长日记》
《陪伴很重要》
《张健亲子日记307》
《亲子日记第110天 118篇》
《期末考试前的担心》
《陪伴,第1149天》
《2024.1.19 多云 周五 952篇》
《1.15》
《第726篇 腊八节》
《日记》
《1.13》
《我长大了》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