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7日 星期六 晴
亲子日记第(2199)天
李攀+7.6李可心妈妈
《父母规》诵读第1202天
昨天晚上收拾完才看到李可心的奖状还没装起来,赶紧拿来塑料袋给装起来,摘下来墙上的袋子,再把今天的放进去挂好。已经厚厚的一摞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为努力的孩子们点赞,为坚持努力的孩子们点赞![强]加油,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七年级上学期随着家长会的结束,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符号。这个学期的课程结束了,孩子们进入寒假,他们就是开始了预习下册的任务,那么上学期有没学明白的只能靠自己了,昨天的家长会上,王老师说了一句广饶一中的经典语录[偷笑]不怕同桌是学霸,就怕同桌过寒假!哈哈,这都是说的孩子有规划也愿意付出努力的情况!初中的课程难度小,可能还不咋明显,到了高中难度可就是拔高的那种程度了吧,如果孩子不用心不努力还真的是不容易跟趟!不过补习学科类的学习因人而异哦,一般情况下能够充分利用好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和回家作业巩固的时间,这些孩子基本不需要什么补习,除非是针对某些学科有没解开的疙瘩,针对性的补一下效果可能会好一点。但是现实情况下,有大多数家长给孩子报补习班是因为报了补习班比较安心[偷笑]即使孩子在那里没得到提升,也会坚持让孩子去上,不过这样为了自己心安而报班属实浪费钱。当然了这种事自己说了算,不管是学校还是老师,再怎么说不要报学科类补习班啊什么的,但是决定权依然是掌握在家长手里呢。
晚上看到一篇文章:曾经在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上,一个十几岁的男孩翘着腿,悠闲地坐着玩手机,就在他身边一米不到的地方,一位中年妇女双腿跪地说着什么。
这位女性不是别人,恰恰是这个男孩的母亲。
而这个男孩,不仅对母亲的跪地举动无动于衷,还拍下照片发在朋友圈,配上文字 “ 开心每一天 ”。
大家纷纷疑惑:究竟是什么事,能够迫使一个母亲向自己的儿子下跪?
真相令人震惊,仅仅只是因为照片中的儿子不想读书,想退学,母亲怎么劝都没有用,只好跪下来恳求儿子继续回学校上学。
可她不知道:跪着的父母,永远也教不出站着的孩子。
据拍照的网友称,当时孩子的父亲也在旁边看着,但却没有做出丝毫管教孩子的行为,更没有扶起自己的妻子。
而这位母亲就这样在寒风中跪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还是孩子的同学看到之后,冲过去制止了男孩,拉起他的母亲。
为什么孩子不上学,作为母亲要选择这样一种“卑微”的方式去乞求儿子?
怎样的孩子在面对母亲的下跪乞求后,竟然还能得意洋洋的发朋友圈炫耀?
总得来说,都是父母过分溺爱孩子的结果。
当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把他们当小皇帝、小公主无限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溺爱,是一场“巨型谋杀”。
01“他还是个孩子”是最大的谎言
家庭教育中,有一种讨好最常见,就是父母拼命为自己孩子免责。他们常用的一句话是:他还小,还是个孩子。
孩子恶作剧掀女生裙子,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什么都不懂”;
孩子闯入亲戚家乱丢乱拿他人物品,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大人别和孩子一般见识”;
孩子上学时合伙欺负弱小,家长说:“他还是个孩子,都是闹着玩儿的”。
对大人而言,这句话是客套,也是自我安慰。
但对孩子来说,这句话成了他们横行霸道的“护身符”。
四川宣汉,因为几句口语争吵,女子当街扇自己母亲耳光。有一位路人看不下去了,冲上去一脚踹开女子。
结果,这位母亲还护着自己的孩子,对路人报以谴责。
还有,商场中一个10岁小女孩,在逛街的时候看中一个玩具,大吵大闹,让妈妈给她买。
当妈妈拒绝时,她选择以暴力殴打妈妈,甚至让妈妈下跪认错。
究竟是什么造成孩子如此肆无忌惮、目中无人?
溺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时候,比熊孩子更可怕的,是纵容熊孩子的家长。
当孩子发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可以用“孩子”这个身份来获得特权,那父母的威严、规则的制定就成了一场空话。就像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
“一切都为了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父母误以为,“他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是用来保护孩子的。其实,过分的包庇,过分的保护欲,正在悄悄扼杀孩子的未来。
02中国式溺爱
是害不是爱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从小被满足的孩子,习惯了自己饭来张口、父母一味迁就的生活,感受不到父母的辛苦,更加不懂得感恩。
河南一位10岁的孩子,仅仅是为了想在网络主播面前炫耀自己,就轻易地把刚过世父亲的5万丧葬费打赏了主播。
雪上加霜的是,这位妈妈还身患癌症。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但这个孩子丝毫体谅不到家里的艰难。
自私不懂事的孩子,最伤父母心。
此时,母爱有多深,心就有多痛。
想起另一则新闻。
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顾生病的外公,家里还有2个妹妹,19岁的李晓买面对窘迫的生活,丝毫没有怨言,坚持勤工俭学帮父母扛起了一片天。
高考后的暑假,他去餐厅当传菜员,一天走2万多步,因为要端那种很重的盘子手臂上常常青一块紫一块。
不光如此,除了要打工,李晓买还要为妹妹买菜做饭,晚上得督促两位妹妹做功课。
他2个月挣了7800元,攒够了大学的学费。
他很懂事地说:“可以减轻爸妈的负担了。”
同样都是少年,同样都是家徒四壁,有的孩子对父母的付出和苦难麻木无感,而有的孩子却懂得心疼父母,愿意为父母分担。
于父母而言,他们都想孩子生活幸福,无忧无虑,然而教育从来不是放纵,适度惩罚才会让教育真正变得有力量。
只有父母在必要时狠得下心,舍得管教,孩子有敬畏,知对错,守底线,才能更好的成长。
03孩子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爱
英国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讲了一对兄弟一母同胞,人生际遇却天差地别的真实故事。
富哥哥住着联排别墅,是一个身价千万的企业家。而弟弟居无定所,开着一辆卡车,靠打零工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
从小,两个人的环境并没有多大的不同,一样的房屋,一样的事物,一样的教育,一样的父母……
唯一不同的就是,在20岁之前,弟弟一直在吃糖,哥哥却总在吃苦。
当弟弟躲在父母怀里游手好闲的时候,哥哥在帮别人遛狗、修理草坪、送报纸,在超市打工。
当弟弟闲得到处闯祸的时候,哥哥已经离家创业,历尽艰辛去做生意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弟弟生活在甜甜的蜜罐里,享受着父母的宠溺,长大后变成了凡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哥哥在生活一次次锤炼下,学会了如何生活,如何为人处事。
美国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过:“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使然。但你再爱孩子,也无法永远替他走路,也不能把他捧在手心一辈子,溺爱至死。
当所有人都在鼓吹“鼓励式教育”、“富养孩子”、“无条件包容孩子”时,清醒的父母早就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爱。
这种爱,不是父母的自我感动,不是对孩子百依百顺,而是给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
最后,爸爸妈妈们,请勇敢放手,让孩子远离我们的保护圈,自己去尝试人生的酸甜苦辣。当他们遭受到了苦难、困苦,回来了……
我们只需要张开怀抱迎接他们,成为他们最后的港湾。
日记末尾跟孩子们说一句:“妈妈爱你们!”
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晴
亲子日记第(2200)天
李攀+7.6李可心妈妈
《父母规》诵读第1203天
寒假已经开始,有的同学提前就做好了假期计划,有的同学已经开始实施计划,也有的同学已经在按照老师安排的节奏快步向前,可是相信也有一部分同学还沉浸在到了假期的欢乐中[偷笑]三十天的假期,一晃神的功夫就能过去好几天,寒假基本就是春节前后各一半的时间,年前如果楞神的时间比较长,那到了春节,一闹哄假期学习可就紧张咯!所以说孩子们一定得迅速进入假期复习预习中去,每天都不掉队,跟的上节奏就能欢乐过大年还没丢下学习哦!加油孩子们
今天就是腊月十八了,春节马上就来到。身边的朋友们聊天,有的已经回到老家,有的即将启程,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老人们都是盼望着家人齐聚一堂的,热热闹闹过大年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很久不赶集了,但是看着网络上很多人发的视频,已经是年味十足!大集上卖鸡鸭鱼的,各种蔬菜水果的,还有了年味十足的红彤彤的灯笼、对联和福字!春节还没到,年味已盛行!
从今天开始孩子们也都有学习任务了,不过放假那天上午孩子们在学校是做了一部分的,李可心那天回来时,18号的作业只剩下一点地理作业了!昨天晚上她和同学语音聊天了很久,手里还给一个网友做着手工!好像九点左右时吧,她登登去客厅拿来书包,打开试卷一会就把地理完成了,自己说是先写完到了第二天上午就不需要去忙着写了!好吧,自己有计划能完成就是好样的!
我也得空在家收拾了收拾。孩子的书架上,虽然书籍是整齐摆放的,但是书籍外面的空位置上落了很多灰尘,也摆放了不少零儿八碎的小物件!我要重新整理一下,卫生也要抹一遍擦拭干净!过年了嘛!干净整洁也是年味里的一味。耐心的把书籍都整理了一下,书架的每一层都用软布擦了一遍,再把书分门别类的摆好,边上的小物件统一放在一个盒子里,李可心也趁机会把自己的书包整理出来,用不着的打包放到地下室,下学期或者以后要用到的就整理好摆放书架下层,其实说着似乎是个小活[偷笑]但实际上我们是拾掇了很久才完成的!手都黑呼呼的了,每次听到手机想,都急忙的去洗了手再回来接电话,哈哈,一米长,五层,这么两个书架,我们整理了俩仨小时!不过看到拾掇好后整整齐齐的样子,心里还是乐呵的不行!干净整洁谁也喜欢呢。
下午李可心做了手工,忙活完好像得有四点了吧,不过人家有自己的计划,整理好手工自己就去拿了明天的作业写起来!呵呵,这样也挺好,每天下午写第二天的作业,能认真完成学习计划,又有充足的玩耍时间,每个假期都能乐呵呵的度过啊。也希望她能够整个假期都坚持这么有条不紊的节奏!加油
睡前思考:网上有个小故事:农夫把羊和猪关在一起。
猪每天都暴躁地上蹿下跳,让羊也跟着狂躁不安,不久羊就病倒了。
农夫就把羊放进马厩。
马成天慢悠悠的吃着草料,平静而安详,羊也变得平和安静,病很快就好了。
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情绪价值”的力量。
情绪价值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经济学,在生活中通常指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
一个人越能让别人感觉安定愉悦,他的情绪价值就越高,反之,情绪价值就越低。
生活中,那些消极的人总在不停地消耗别人的能量;而那些积极的人,总是在无声地滋养着周围的人。
当我们交往的人越多,就越会发现,和情绪价值高的人相处,才是最好的养生。
豁达型的乐观,养身
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像“小太阳”一般温暖的人:
他乐观开朗、积极阳光,通常让周围的人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获得满满的正能量。
一位知乎网友就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同事敏姐以“毒舌”闻名,她的日常,不是在吐槽老公,就是在骂孩子;
她今天说同事,明天骂老板。
好像在她眼里,周围的人全是缺点满满的“残次品”,看到就让人心烦气躁。
渐渐地,她开始常年受到偏头痛和胃病的折磨,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
在一次体检时,医生告诉她,当一个人体内积压着大量负面情绪,往往会导致各种病痛,这在医学上叫“躯体化反应”。
后来,部门新来了一位年轻女孩小蒙,她青春阳光、浑身充满朝气。
一次,敏姐和小蒙一起出差,她们刚一下车,就遇上一场暴雨。
敏姐连连怒骂这该死的鬼天气,小蒙却笑着说,下雨空气更清新、也更凉爽了,挺好。
繁重的工作让两人累得腰酸背痛,敏姐忍不住又开启“吐槽模式”:
“什么脏活累活都甩给我们,觉得我们这个部门好欺负是吧!”
小蒙却说,我感觉学到了好多东西呢,下次再做这些工作,就有经验了。
敏姐在小蒙的感染下,渐渐少了很多抱怨。
两人通力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还得到了上司的嘉奖。
而乐观的小蒙,也让敏姐看到了自己满身的负能量。
她开始有意识地纠正自己,并经常和小蒙一起工作、游玩。
一段时间后,大家都惊讶地发现,敏姐就像换了一个人,再也不怼天怼地了。
更神奇的是,她偏头痛发作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睡眠也一天比一天好。
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说的就是周围的人和环境对自身的巨大影响。
和负能量爆棚的人相处得越久,就越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变得牢骚满腹,满身病痛。
而当我们身边全是豁达乐观之人,情绪往往就会变得越来越稳定,身体也会变得越来越健康。
高共情的回应,养心
网上有个话题:“扫兴的父母是怎样的?”
引发了无数网友的回应:
一位刚参加工作的男生兴奋地打电话给妈妈,想分享当天的趣事。
没想到电话刚接通,妈妈就急匆匆地问:“有什么事吗?”
男生说没事啊,就想和你聊聊天。
妈妈立马说:“没事就好,那我去忙了。”就挂了电话,只剩下男生在风中凌乱。
一位女生丢了最喜欢的伞,告诉爸爸想寻求安慰。
没想到爸爸却开启了“训人模式”,巴拉巴拉讲了一大堆道理。
想要的安慰没得到,反而挨了一顿训,女孩从此再也不想跟爸爸分享任何事情。
纵观生活中那些“扫兴体质”的人,往往最擅长“有毒”的回应:
他要么冷淡敷衍、要么“爹味”十足,要么是“十级反讽专家”。
他能让你高涨的热情瞬间降到冰点,也能让你原本就烦闷的心情更加糟糕透顶。
而那些有着“共情体质”的人,则恰好相反。
他能在你郁闷烦躁时,及时接住你的情绪,给予最贴心的回应。
他也能在你自卑愧疚时,用最温柔的话语,让你感觉人生的美好。
网友@忘忧草 说,自己的丈夫就是一个“高共情”的人。
她和丈夫知识量相差悬殊,每次当丈夫对一些知识娓娓道来时,她都会忍不住赞叹:“你太厉害了,连这个都知道!”
丈夫通常会微笑着回应:“我只是比你早一点知道而已,现在你不也知道了?”
@忘忧草 说,和丈夫交谈时,他每次都会及时洞察自己的窘迫,然后温柔地回应她:
“不知道”并不是耻辱,“知道”也不代表优越。
她忍不住感慨:“一个知识密度远大于你的人,愿意俯下身来尊重你、鼓励你,这就是最滋养人心的温柔。”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所谓共情能力,就是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和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
那些拥有强大“共情能力”的人,通常一接触就能让人清风拂面、倍感温暖;
而那些充满“共情力”的回应往往一说出口,就会让人如沐春风。
跟高共情的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养心。
治愈系的抚慰,养神
每个人的一生中,大都会经历一些难堪或痛苦的时刻。
有的人坠入黑暗时,因为没得到正确的疏导而一蹶不振;
有的人跌入谷底后,因为有了全力的支撑而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主持人窦文涛曾自曝自己的“大型社死现场”。
初中时,他第一次上台演讲,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几天前他就已经把演讲稿倒背如流。
没想到一走上演讲台,台下大片黑压压的人群,一下就让他的大脑一片空白。
演讲进行到一半时,他一句都想不起来台词了。
窦文涛呆呆地站在台上,和台下几百号人面面相觑。
现场一片死寂,但他却分明听见了震耳欲聋的嘲讽。
紧张、焦虑、羞愧一下涌上心头,他突然感觉一股暖流顺着左裤腿一直往下淌,他来不及细想,连忙落荒而逃。
回到教室后,窦文涛陷入了无尽的羞愧和绝望中,他暗暗发誓,这辈子再也不会登上演讲台。
没想到老师不但没责怪他,还当着全班同学夸他:“你就是太紧张了,谁第一次上台不紧张?你前两段讲得特别好,继续加油!”
老师的话就像一束光,一下就驱散了窦文涛心里所有的阴霾。
也正是这番充满“治愈力”的安慰,让他重拾信心,最终成就了他的主持事业。
你看,语言的能量就是这样神奇:一句及时贴心的鼓励和赞赏,就如定海神针,能带给一个人无限的希望和动力。
当你在困厄中煎熬时,有一个人能用温言软语帮你摆脱焦虑,这无疑是人生最温暖的慰籍;
当你在黑暗的深渊中踯躅前行,有人用坚实臂膀为你支撑托底,这将成为一个人生命中最治愈的光芒。
有人说:“正能量满满的人,就像日月星辰,总能激发这世间所有的美好。”
一个人情绪价值越高,往往就越能滋养他人,影响环境。
当我们负能量爆棚时,多靠近乐观豁达之人,通常就会拥有康健的身体;
在我们沮丧自卑时,多接触“高共情力”的人,往往就能得到春风化雨的温柔;
当我们坠入黑暗时,多和温暖治愈的人同行,常常就会获得坚强有力的支撑。
余生,愿你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给予他人最充沛的能量。
也愿你一路向阳、得遇良人,收获世间最暖心的温情。
日记末尾跟孩子们说一句:“妈妈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