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是教育的常识。刚性的制度、强有力的约束,不可能唤醒学生“跟我来”“我即是光”这样的自觉。要想真正让学生从他律到自律,内心滋生自我教育的力量,这需要文化的潜移默化、精神的滋生勃发和个性的因势利导。对学生的成长而言,陶冶情操,训练思想和意志,形成稳定的性格,这一切都应在孩子认识自己和掌握自己的同时去做,而不是无视少年儿童的本性,用冷冰冰的、琐碎的精细化管理去束缚和压迫学生的行为。
校园里除了有刚性的制度管理,有理性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有更多的梦想、童话、诗歌……彰显制度威力的精细化管理压迫,很容易培养出威权与奴性混搭的畸形人格。在孩子的世界里,踩水坑、在墙上涂鸦、玩游戏,不是搞破坏,而是在探索世界,是生命最真实的成长姿态。
孩子不需要刻意去培养,不需要精雕细刻。严厉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的教育只会使他们产生压抑和自卑感,让他们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的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成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孩子身上最宝贵的,就是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探索力和创造力。给孩子适度的自由,让孩子既有机会自由发挥,又张弛有度不越界,这是教育的常识。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听从常识的指引,实践这个常识。
教育不需要精细化管理。“万类霜天竞自由”,生命的成长离不开“自由”的沃土,人在任何时候都应当自己主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应该成为外在权威的奴隶。自由,源于安全与信赖。如果学校能给学生以“家”的亲切与温馨,生活在校园里的孩子,无论怎样嬉戏和行走,结果都是快乐的,会收获颇丰地度过每一天。他们游走在校园里的每一个小插曲,包括争执、游戏和冒险,甚至是跌倒了擦破了皮的疼痛,都是世界给他们的礼物,都是对成长的奖励和爱抚。我们的孩子已经失去了“上学路上”和“放学路上”的快乐,如果再剥夺他们在校内自由玩耍的权利,他们的童年还会剩下什么?
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就应该让教育远离功利和实用,以人为本,贯彻人文精神,践行生命化教育,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