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
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举例1:幼儿园经常会有跟孩子玩的比较好的小朋友,尤其是不同性别的小朋友,有些孩子就会提出长大了要跟他结婚的想法,这个时候家长顺着孩子的说法,同意她的想法就可以了,不要去反驳她,或者说一大堆道理。
举例2:“青春期”在孩子情感发育时,父母应该给出更多的理解,而不是斥责孩子。
家长可以选个合适时间和场合,假装无意中把话题引到这上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说,男孩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对异性产生好感,有和异性接触的愿望,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没有,倒可能不正常。
父母这样说的目的是消解孩子心中的不安,让她知道原来自己对异性有好感,或别人对自己有好感,都是健康正常的。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仅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
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
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书中这一段的谈话内容,让我这个过了青春期的人看了都特别感动,有一个这么体贴又明理的大人跟我沟通这些,瞬间会觉得有一种一定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以后就有更多人喜欢我、欣赏我的心里。
可见,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巨大的影响,好的教育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助推器,不仅助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且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信而有力量。
成人需要以干净的目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
不少孩子在品行方面出现偏差,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断地遭遇成人“垃圾思维”的侵害。
很多情况下,在家长的不信任和严密监视下,孩子才形成了反监视的兴趣和能力。
家长用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