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考试完成了,但还有课程没听完,也是让人很着急。昨晚加班把课程听完,心里这块大石头才落到实处。早上醒来,打卡,写日记,到时间后看碎思,写感悟。 美好的一天,美好的生活!
那天在樊登读书上听《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我就在想,曾国藩是怎么能做出这么多这么大的成就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这一辈子写了大概2000多万字。这33年经历写那么多东西,平均下来一年60万字。我们都知道那会是用毛笔写字。关键是他还要打仗,还要解决那么多的问题,还要跟疾病作斗争。是不是很厉害?
说起来,曾国藩在30岁之前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他就是为了功名富贵,光宗耀祖。而且脾气也特别坏,干事也干得不怎么样,经常跟别人吵架。这个用曾国藩的总结就是说:浮躁,傲慢,修养差,而且虚伪。
曾国藩在父亲去世后,在家丁忧三年,三年后出来,脱胎换骨。出来后大家对他的印象彻底改观。为什么呢?刚开始丁忧的时候,他在家特别痛苦特别烦恼。之后,他读起了老庄,心下大彻大悟。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练到老子所说的叫“和光同尘”的状况,“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几句话对于曾国藩来讲,认为自己之前是锋芒太露。我们都知道老子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比喻,就是你有一个特别长的针,从那个麻袋里边都能够扎出来,过不了几天就断了。太锋利的东西,是保持不了太长时间的。
要想和光同尘,走到哪儿别人都看不出来,这样才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这修为才算够,这境界才算高。曾国藩就在家里不断地去思考,老庄的这些问题。
后来,曾国藩出山了。见到他的人都对刮目相看,他的变化是巨大的。他最主要的变化主要是和气。跟谁都客气,谦虚,周到,能照顾到所有人。
他有这么大变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北京遇到了,一大帮很致于求学的人。这个用他的话讲叫作,有师友夹持,这个夹持是夹着,师友的夹着保持。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句话讲叫作“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是一个道理。说明环境很重要。
我最佩服的就是,他不是聪明人,但他有毅力,能坚持下去!
坚持,这个更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最主要就是写家书和日记。
他写的家书,现在能够看到的,大概有1459封家书。其中在咸丰11年,那一年的时间里边,他写了235封家书,就是一年365天235封家书。每天晚上给自己的弟弟们写信。他写信不是记流水账,他写信是把整个今天所思所想,有什么感悟,他都跟弟弟们分享。这个就是他日课的特点。每天必须进行反思。
这从曾子就开始,曾子叫“吾日三省吾身”,每天想“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个东西一步一步地传下来。到曾国藩这儿,每天记日记。然后经常地写信,都是为了不断地反省自己。他每日写日记,必须用工工整整的正楷来写!然后每天写这个日记的时候,也不是随便记流水账,而是检索言行,就是这个日记里边写的,都是对自己这一天的评判。
朱熹有一个修炼的方法,对曾国藩启发很大。就是说一个人要想调养心性,要想扭转我们过去的积习,有两句话叫“猛火煮。慢火温。”一开始对自己要求要严,每天必须写那么多日记。猛火煮,先用猛火攻一下。攻一下以后,慢火温,就是长期持续下去,能够恒常。
他基本上每天都在高强度劳动、写作、读书,他把修身养性和做工作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从来不认为做功课是工作,他认为这都是调养身心。在不断地让自己提高修为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中国士人的最高追求,就是到最后你能不能够把自己的修养和你的事业结合起来。
我们今天很多人经常会说,我没有时间修炼,我没有时间去读书,我没有时间干什么,好像觉得我们每天办公,做事,跟别人谈话,都只是为了应付事而已。其实这些也都是修炼的过程。要知道曾国藩到晚年最后一刻还在读书,还在写作。
听完这本书之后,我就在想,我能不能也学着去做一个缓慢的人,学着做一个拙诚的人,最重要的是,学着做一个勤奋的人!每天进步一点点足以!
曾国藩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的勤奋,他的好学,他的坚持……钦佩他!
要想成长,必须先要有一个改变。这和我们现在学家庭教育,写日记何其相似。
拿起书,拾起笔,写下我们的回忆,写下我们的感悟!成长会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