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七夕节由来 (第152篇)
朱雨润妈妈

图像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

也就是中国传统节日-浪漫的七夕节

“银蜡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图像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像

图像

七夕节也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这个传统节日在年轻一代人心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烙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节日被不少人赋予了新的色彩。而美丽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宁愿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图像

在中国古代,农历七月初七日夜晚,气候温暖,草木留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最唯美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每逢此节,女子们穿针乞巧,好不热闹。《风俗记》中载有:“七夕,牛郎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的浪漫故事。

图像

文人墨客更爱借此为题,频出佳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辛未七夕》李商隐);“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杜牧)。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图像

七夕节的习俗

【乞求姻缘】

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织女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

图像

【穿针乞巧】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图像

【求魁星】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在这一天会祭拜魁星,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试顺利。

图像

【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当地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不仅可以年轻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来说,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图像

牛郎织女的故事,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给我们留下了“七夕节”这个美好的爱情节日,比起西方的情人节,“中国情人节”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古人留给我们无数的精神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汲取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科信小学五年级八班 朱雨润妈妈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668827
推荐日记
《流水账第152天 半小时的约定》
《亲子日记第304篇 2022.8.4 星期四 晴》
《和平相处的一天》
《我的暑假》
《185篇,儿子写给妈妈的第一封信》
《成长日记》
《 耐心比信心更重要》
《我的梦想 》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 166篇》
《七夕》
《亲子日记》
《表现》
《(230)8.4》
《居家的一天》
《自夸的小宝》
《2022.8.4自律》
《西游记(大战红孩儿)》
《8.2周二》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朗读《读书》》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父母规-189篇》
《了解孩子的需要》
《又能见表哥了》
《2022年8月4日星期四天气多云》
《同学来了》
《 星期四的感悟》
《演出》
《2022.8.4 星期四 晴》
《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