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浓绿的叶子还没落下,晴亮的天仍然热,但因“立”而让人满心期待。暄气初消,心态平和,就像渐入佳境的学习状态,觉醒而不张扬,知足而不滞足。
昨晚观看了武际金校长及众专家老师的直播课“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心中便有了一股这样的力量。其实最初,吸引到我的是这个主题。一如往常,我会先脑海预测直播内容,就像小学生对新知识的预习那般认真与虔诚。“兴趣、互动游戏、内驱力”这些词汇都在脑中一闪而过,然而当我放眼我的埋在题海中上下求索、性格迥异习惯不同的高中学生时,我知道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爱上”是个短暂性动词,而“内化于心"的坚持才是可以延续终生的财富。
由此,我是带着使命去学习的。老师们没有旁征博引的说教,而是通过转述亲历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我心中豁然,眼前浮现出姑娘学骑自行车的画面。起初,做父母的需要指导帮扶,需要提供安全的场地、准备孩子喜欢的自行车;而后,要适时放手,让孩子独行天下,但前提是,孩子必须熟练掌握骑行技巧并有勇气去闯。
一、“外辅”。对于学习,天下父母的心愿是共通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善学、乐学,并能学有所成。但哪有不劳而获的道理啊。孩子幼年时,用心陪伴不缺席。用欣赏教育让孩子变得自信乐观不否定自己;用苦难教育,让孩子变得坚强勇敢不轻言放弃。
(一)、帮孩子找到兴趣点、树立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为人父母,要学会“捧场”。这世界上有一种爱,叫给孩子捧场。《伟大一步:尼尔•阿姆斯特朗》中提到一个故事。6岁的小阿姆斯特朗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到月球上去!”听到孩子异想天开的话语,妈妈并没有给孩子泼冷水,反而微笑地对孩子说:“好啊,只是你别忘了从月球上回来,回家吃晚饭。”母亲对他的鼓励和夸奖,也让他更加坚定了梦想。做父母的,都应该像这样以尊重、引导、支持的态度对待孩子幼小心灵的任何创新和尝试。会捧场的父母,能看见孩子的问题,也能看见孩子努力和挣扎。
(二)、童年时为孩子设计恰当的互动游戏,真的能为孩子勾勒出灿烂人生的底色。孩子在学习上的持久力短,唯有寓教于乐,才会让他们爱上学习。比如“比划猜词”游戏,既锻炼了孩子的表达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又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比如英语单词的褒贬意义分别用不同幅度的身体语言来挂勾,既锻炼了孩子的体能,又学会了单词……我设计积累了好多的亲子互动游戏,孩子说这些游戏灿烂了她的整个童年。我想说,这些游戏是她学习书册中的注脚啊!
(三)、乐学不等于放任自流的“快乐教育”。那些对孩子过于宽容的家长,往往是自认为“懂一点教育”的家长,秉承宽容、接纳,快乐教育的理念,期望通过“不管孩子”来达到比“管孩子”还要好的教育效果。殊不知,宽容、接纳孩子,快乐教育,绝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放纵的结果是让孩子做事没有底线。
在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成长特点也各有不同。我们该用心把握好每一阶段的重点,对孩子的教育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幼年期的孩子需要依恋,家长应该及时地满足其生理需要;童年期孩子需要规矩,家长应该坚定地对其说“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选择权,家长应该耐心地将其当作朋友......
(四)、关于内驱力。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成长。教育孩子也是一样,与其用外力推着走,不如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内在的力量远比外在的力量更强大。现在的孩子被各种辅导班占据了暑假休息时间,尽管短时间内能取得一点点成绩,但是这种拖着孩子前进的方法又能坚持多久?内驱力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唤醒孩子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依靠三点:给孩子学习充分的自主权;先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内在目标。
二、“内化”。家长的反醒、辅助到位了。剩下的就看孩子们的内化于心了。如今,好的生活条件让孩子们觉得:既然不用付出就能吃好喝好,我何苦为了一个虚幻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学习。因此,父母必须学习对孩子的“人格”培养。要有精神层面的持久激励,帮助孩子树立现实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孩子发自内心想得到的;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公共意识。一个人一旦肩负了道义,有了某种使命感,他就会深刻体验到学习的意义。他会自己拼命地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他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学习对他来说不再是痛苦,而是通往幸福的挑战。
有明确目标的、自发的学习,是快乐的持久的,孩子会终生受益。
当然,教无定规,学无定法。言传不如身教。如果父母坚持学习,并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孩子的乐学也便水到渠成了。
学而后思,死而后虑,虑后方能安。秋天来了,这份不动声色的稔熟与丰足,正是季节给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与孩子一起,在即将到来的凉爽秋日里,调素琴、阅金经,美美与共、向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