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1日 星期四 雨
傍晚雨停了,和小余一人一车蹬着往公园走。拐入一条熟悉的小巷,两旁是老式的房子,房顶的坡上几乎都有一个烟囱,长长的小巷在烟雾迷漫中,越发让人感觉置身于梦境中,浮想联翩。小余蹬着自行车时不时回头看看,示意我跟上他。
曾几何时,小余坐在我的自行车后座上,两只小手臂环抱着我,那是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了。
后来小余自己能骑着自行车穿街走巷了,我便快步紧跟着,那时是幼儿园中班了吧。
再后来,小余觉得我走得太慢了,索性把我一起带上,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小小的肩膀不由自主的微微颤抖,两只胳膊正在卖力握紧不太听使唤的车头,两腿却坚定有力,他顺利的缓慢前行,在公园的广场上,绕了一圈又一圈……那是小学三年级了。
这一幕幕,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划过。
如今,一前一后,人手一辆,因生了距离,方才看到他自由驰骋的模样,正如眼前掠过的小麻雀,羽翼丰满了,向往着更高的天空。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想, “不必追”不是“追不上”,而是“不必陪伴”。
都说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一个“陪”字,不仅要带上耳朵还得带上嘴巴。也就是说陪伴的时候,是需要互动的,倾听和交流,缺一不可,所以,真正的陪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当孩子渐渐长大,我们才发现,其实孩子真正需要陪伴的日子越来越少了。“陪”字除了“耳朵”和“嘴巴”,还有“立”。孩子长大后,父母的陪伴更多的就是这个“立”,我们“立”于原地的陪伴,是坦然的退出,让孩子怀揣梦想向美好的未来进发,不管他何时回头,我们都“立”在原地,默默告诉孩子,我们永远是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小余妈妈的日记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