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 星期二 晴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好,摘取期中一部分与大家分享。
学习好,并不一定工作好,学习和工作是两码事,应区别的对待。
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对于学习能力的水平、经验的总结、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看似相似,其实本质是有着一定的区别。
学习方面:侧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工作方面:为企业带来效益。两者的目的不同,表现的形式也会区别对待。
学校与企业呈面不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理论的知识相对较多。而企业是侧重利益的,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员工的动手能力比较看重。
虽然知识越多,学习能力越快,这话很有道理。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一般不会花太长的时间给员工进行“由浅到深”的学习,就算有机会也是从较低的工种进行尝试,来彼此进行适应。
如果在短期,企业看不到员工的起色,就会让企业的决定有所动摇,必竞人工成本也是需要钱的,就是想花“最少”的时间带来效益。
相关专家曾经就差生和尖子生就业后十年的生活状况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群体中的尖子生实际收入平均值和差生相比甚至还低了一些。
根据这个结果,专家说:真正决定孩子未来的和尖子生以及差生无关,反而是这些能力才能够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成败。
1、 共情能力。
“共情”这个词是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和“同感”、“同理心”、“投情”是同义词。共情能力原本是指心理咨询师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通俗点来说,就是感同身受的能力。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共情,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
在现在的21世纪,读书成绩好当然是很好,但是孩子的成绩如果不好,也不必如此的悲观,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机遇处处都是,我们社会不仅需要那些会读书的人,也需要情商高的人。
而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培养他们敢于勇于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永葆善意。
2、 独立能力。
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孩子能够独立起来,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尤为重要。好多孩子到了十几岁还是需要父母的照顾,有的孩子连吃饭都需要父母喂,甚至有的孩子遇事就没有主见,凡是就知道指望父母。对于他们而言,离开了父母就活不下去。
但我们父母必须要知道,孩子终有一天要离开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生存能力,父母必须要在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的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
3、 受挫折能力。
挫折是指一个人从事某种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阻碍,致使个人目的无法实现,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或情绪反应。我们所有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定的挫折,这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而个人心理素质的水平不同,其感受程度也就不同。
有的孩子受挫能力特别差,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总是特别的保护,有时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甚至直接帮忙解决,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一点点困难而不敢去面对现实,经不起任何挫折。这就需要父母在培养孩子时注意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不断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所以父母去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是否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并不能仅仅因为自己孩子的成绩不好就一味否定孩子。父母在平常的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独立能力和受挫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四(2)班张雅珺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