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学习的一个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学习要刻苦”。提到“刻苦”和“吃苦”这一类学习态度,我们习惯于欣赏他所表达的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总是忽略它里边包含了那个令人不快的“苦”的味道。
作为成人,会为了结果忍受过程的痛苦,但对孩子,要求他接受学习过程的苦,换取学习成绩的甜——那就变成了一种不良暗示:学习是苦的。那么一旦将“”学习”这件事和令人不舒服“苦”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对于学习就有微微的不快,甚至抵触、逃避(因为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感觉“甜”的东西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就讨厌)。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愿意自己在学习上做得更好。愿意让父母满意,愿意受到大人的嘉奖,因为人还有一个天性,就是上进心。如果一些孩子表现出对学习没有上进心,这不是天性中缺失,而是在后天成长中慢慢丢失了。
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来说: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在每一项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
我们不一定有能力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但至少要用我们的眼神和行动告诉他,学习是件“不苦的事”,我们也许没有能力让孩子对于学习功课像对打球和玩电脑游戏一样热情,至少要让他们觉得这件事像吃饭睡觉一样正常而必须。
学习一定要用功,但不一定要刻苦。对生活中我们根本不需要区别“刻苦”和“”用功”的异同,但在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到不同的感受对孩子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要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参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