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常说:“社交是门必修课”。于是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合群”、害羞腼腆,见人就躲,很多父母总是不放心:
“我家孩子不愿意主动和别人说话,和小朋友也玩不到一块去”;
“孩子总是喜欢一个人在家玩玩具、看绘本,让我很发愁”;
“现在就这么不合群,长大以后缺乏社交能力该怎么办”……
一旦孩子拒绝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们就常常会给孩子贴上“不合群”、“害羞胆小”等各种标签。
当然!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才能在长大以后拥有良好的朋友关系。
果果大约3岁左右,带她出去玩的时候,她更喜欢和比她大点的孩子一起玩耍,可是自己不敢主动去和人家说,总是央求我:妈妈,你去叫她和我一起玩吧。我蹲下和他说:“你看,妈妈是怎么交好朋友的”然后我走过去问小朋友他们可以一起玩吗?好多小朋友是愿意的。后来就让她自己去,锻炼几次后,她渐渐自信起来,慢慢的会主动去找小朋友玩耍了。
现在6岁的她,会主动找小朋友玩。每次有空的时候,带她出门,自己主动找着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的玩具。
我从小就是不合群的小孩。自幼起,就吃了不少不合群的苦,更是听遍了“长大以后你这样要吃亏”的话,我曾信以为真,在初入社会时,为了合群,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后来,没人跟我做朋友。
父母作为孩子最初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过分的保护只会使原本拥有探索欲望的孩子变得畏手畏脚。就像当孩子在公园里嬉戏打闹时,父母总是会不停地唠叨:
“别爬那么高,危险!”
“别跑太快,会摔!”
“别弄得一身汗,容易感冒!”
这样一来,孩子原本想开开心心融入小伙伴的追逐打闹当中,却因为父母“善意的阻止”而增添了不少焦虑,停下了奔跑的脚步,渐渐变得不敢轻易尝试,也减少了与小伙伴接触交流的机会。
其实,只要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都应该允许孩子与小伙伴进行追逐打闹,释放孩子爱玩的天性,激发孩子天生的探索欲望,在与小伙伴的玩耍与交流中积累更丰富的成长经验。
我们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以“合群”为标准去判断一个孩子,也永远不要低估一句话对孩子的影响,因为太多负面标签施予的压力,会让孩子慢慢变得“不合群”。
每个孩子都不同,他们所拥有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不逼迫孩子“合群”,遵循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孩子各种潜在的能力,聪明的父母懂得让孩子成长为她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父母期待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