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21 星期二 晴 亲子日记第1745天——六年级李嘉琪妈妈
生活中,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事事以他人为先,从来不考虑自己的想法;总是因为别人的过错,责怪自己做得不好;不敢拒绝他人的要求,一次次地放低自己。你处处考虑别人的感受,可直到身心俱疲后,才发现自己在讨好别人的过程中,早就迷失了自我。
杨绛先生说过:“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不是取悦别人,而是丰富自己。不要去追一匹马,你用追马的时间去种草。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自然会有一群骏马供你选择。
当你开始不断丰富自己,你想要的一切,都会因你而来。
上面的经历,我觉得好像是在说我自己,真的非常贴切。事事处处为别人考虑,唯独忘记了自己的想法;凡事总会考虑别人,以别人的感受取代自己的感受……这样只会让自己更累,不如潇洒自我,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忙来忙去,最是充实的一天。最高兴的时刻就是可以下班陪伴孩子们。嘉琪每天到九点才会回来。每次听到敲门声,二宝都会第一时间冲到门口,给姐姐开门。俩人再你追我赶的跑进来。嘉琪习惯性的换鞋、放书包、摘红领巾,然后洗洗手,给自己和一杯奶,然后用小勺品尝着……最后再眉飞色舞的和我说起学校里面发生的事情。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认真倾听,孩子能够敞开心扉,和父母谈心,这也是一种幸福。
今天读书分享:不吼不叫引导孩子。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总是让自己操心,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干什么事情都太慢,磨磨蹭蹭的,什么都做不好。还有家长觉得孩子有好动症,什么时候都坐不住,什么都要摸一摸,猜一猜,上课也不好好听讲,所以家长总是吼叫,试图通过吼叫来督促和监督孩子。其实,孩子变成什么样子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很多事情在于家长怎么去引导家长日常的行为和思想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而且,随着家长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还有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提升,体罚已经不是主流的惩罚机制了。家长也知道体罚并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可是有意识不代表着有方法,大多数家长还是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教育方法,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或者孩子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动时,又或者表现的不尽人意时。吼叫似乎自然而然就成了一种新的替代体罚的方式。可是,不管是作为家长还是孩子,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如果家长反复吼叫的话,负面情绪就会充满整个家庭。
事实上,这位家长吼叫的原因是孩子不断有新的改变和妈妈所处环境久久不变的矛盾。孩子在成长,他周围的事物在不断的改变,他的内心世界也都在不断的改变。家长想要把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起来,当这个想法不能达成时,吼叫就成了家长试图抢回对孩子控制权的工具,只是这种工具并没有什么作用,所以。要正视它,去努力的改变它。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自己的力量,如果能够正确的分析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准确的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能够找到自己情绪爆发的根源,能够理智的面对自己,减少对孩子吼叫,这是个缓慢而又痛苦的过程。
当家长想让孩子做的更好的时候,首先要给孩子一些信心。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情绪很容易就影响孩子,如果家长非常焦虑,那孩子也会跟着焦虑不安。吼叫的方法行不通的原因是孩子根本不能够理解家长为什么要大喊大叫,而家长对孩子又是满心的期待。当这种思维的差异产生矛盾时,孩子就会进行抗争。然后就是冲突,最后是后悔,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当家长想要改变孩子的一些坏习惯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给孩子树立起榜样。当家长希望孩子能够严格有序的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那家长就要改掉吼叫的习惯。
当家长一直关注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就很难看见它的长处,所以就会用大喊大叫来督促他。有个家长看到女儿吃饭的时候特别慢,就直接对女儿大吼大叫,女儿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当她看到女儿穿衣服特别快时,就开始去夸孩子,你四岁就能把衣服穿的这么好,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当家长一直去夸孩子时。女儿除了穿衣服,速度比以前更快了,吃饭的速度也变快了,行为变得越来越积极了。所以,家长应该用不吼不叫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慢慢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孩子受益颇多。
家人们,耐下心来, 不吼不叫,和善而坚定,做智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