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沟通(一)
所谓沟通,是让彼此明白对方的心意及表达自己想法。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包括沟通的内容、沟通的方法、沟通的动作。基本模式是语言沟通,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片或者图形等;肢体语言的沟通,包括动作、表情、眼神等。
作为当代的中小学生,要学会与人沟通,因为它能够影响你的心情,左右你的生活、学习,甚至是前途命运。想一想,我们目前经常和谁打交道呢?是我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学会和他们沟通,怎样有效沟通?下边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学会与父母沟通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升入初中以后,许多同学感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能与父母融洽相处了,父母对我们的言行看不惯,我们对父母的管教听不进。为什么会如此这般?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栖息的港湾,父母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是什么阻碍了我们与最亲最爱的人的情感交流?
(一)阻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1.心理特点。我们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一个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这一阶段,我们一方面会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青春期心理充满矛盾和不安的特点是影响中小学生与父母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因。
2.逆反期。处于青春期的同学们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反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就会感觉和父母沟通存在困难,从而影响与父母的沟通。
3.相互误解。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误解也会影响子女与父母的沟通。
4.存在代沟。子女与父母是两代人,生活经历不同,这就使得子女与父母在家庭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会有比较大的差异。
知道了是什么阻碍了我们与父母的沟通,就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是我们中小学生必学的功课。我们经常抱怨,与父母朝夕相处,他们却根本不懂我的心,不了解我的需求,也不清楚我的困惑。父母对自己总是斥责多于鼓励,要求多于倾听,大事小事总爱唠唠叨叨……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烦恼,就是因为我们与父母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二)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途径
1.了解是前提。知道父母怎么想,怎样处事,有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脾气秉性,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与他们沟通就有了预见性和主动权。
2.尊重理解是关键。尊重是与父母交往的基本要求。如果连最爱自己、对自己付出最多的人都不尊重,就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与父母正常沟通首先要理解父母,理解其心情,尊重其意愿,还要讲求基本的礼貌,不能任性。
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当我们不理解父母、与父母冲突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替他们想一想,了解他们是为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道理。即使父母不对,也要就事论事,耐心解释,让父母听得进去,不要迁怒于父母。这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冷静和理智。
3.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两代人之间毕竟存在差异,难免有不同的观点、动机和行为方式。正因为有分歧,所以才要沟通。这种沟通,不一定非要统一不可,而要求同存异。找到同,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行动;保存异,就是保存对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4.克服闭锁心理。要敞开心扉,克服闭锁心理,主动向父母传递学习状况、成绩、烦恼等有关信息,表达自己的心情,说出自己的意见。如果自己有过失,应该及时主动向父母坦白。让父母了解、支持和帮助自己。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