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讲座,感叹于武校对于家庭教育的独特视角。确实,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收到效果。家庭教育应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
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子关系是两回事,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表达的都是对父母的愤怒。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子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好的亲子关系,是好的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好的亲子关系做基础,教育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而没有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就没有影响力,教育在没开始时就注定失败了。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老师是被动的,无论我们想不想当孩子的老师或榜样,在生命的早期,孩子都会天然地以父母为老师和榜样去学习、模仿。但作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觉知:自己首先是父母,不是老师。不要总抱着教育孩子的想法指指点点。孩子的一生之中,父母之外的老师可以有很多,但能让孩子始终如一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能被无条件接纳和爱着的,只有父母。我想大家都听过《孟子》里“易子而教”,讲的是公孙丑问孟子:“为什么君子不肯亲自教自己孩子,而要‘易子而教’呢?”孟子说:“因为父亲用道理去教育儿女,儿女就会反驳说:‘爸爸,你自己都做不到,还好意思教育我’?父亲就会因此动怒。一动怒,就会求全责备,伤害父子感情,反而造成父子关系疏远。而关系疏远,是最大的不幸。” 古人尚且都明白“关系大于教育”的道理,难道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反而不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