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让孩子感觉到学习、生活的意义了吗?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上甜”,张志勇认为在我们的教育中,充斥着类似于“头悬梁、锥刺骨”等“苦学”、“硬学”、“蛮学”的思维。在现在的教育体系里,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家庭学习,都是在强制下学习的。学生们要么在为家长而学,要么在为老师而学,要么在为将来的工作而学,都不是真正为自己内心的成长与发展需求来学。
其实,学习动力、学习意愿低下,这和孩子对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意义的麻木有关。教育如果不唤醒孩子内在的学习意愿,必然是效率低下的。所以必须让孩子感觉、体验、认知到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是有意义的。
张志勇的儿子上高一后,学习相较于之前变得紧张了很多。儿子每次周末回来,吃完中午饭就睡觉,有时一睡就是一下午,似乎要把一周缺的觉都补过来。张志勇理解孩子,知道孩子睡眠不足,因此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很少去指责孩子的。但会经常温和地提醒孩子:还有作业吗?
一段时间之后孩子自觉地改变了。除了积极的休息之外,常常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不仅如此,他的学习内容也变了,不是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主动预习功课了。原来,孩子在学校里就把教师布置的作业作完了。后来有一次,班主任跟孩子的母亲说:张耒现在会预习了。”张志勇十分高兴。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孩子的成长!
对孩子来说,爱是沟通和陪伴!
张志勇认为,并不是每个家长天生就是一个好的教育家,教育孩子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中,要更多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在教育中把孩子作为具有平等地位的伙伴,和孩子建立心贴心的交流。
有一天晚上张志勇的儿子突然说:“爸爸,明天早晨六点就叫我,我们起来一块锻炼去。"
“怎么想起锻炼来了?”张志勇吃了一惊。
儿子:“最近,我们同学晚上学习前都到操场上跑步,觉得跑跑步,学习效率特别高。”
于是第二天,父子俩起床后一起去锻炼,边跑步边聊天,互相陪伴,张志勇觉得这样很是幸福。
一次周末,因为中午饭吃得晚,所以等到儿子晚上去上学的时候没能吃上晚饭,张志勇只能买了肯德基给儿子带去。儿子去学校后,张志勇为此很内疚。于是在一个周末,他专门买好食材给孩子好好做了一天饭。儿子津津有味地吃着父亲亲手炸的香椿芋,突然开玩笑地表扬张志勇说:“爸爸,你做了一天的饭,不成服务员了吗?”
“儿子知道我很忙,这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话,道出了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我们当父母的,还要求儿女们什么呢,他们能理解父母的爱就够了!从这里,我体会到了什么是父子之爱。”谈起这件事情,张志勇在博客里写道。他说,爱孩子需要的是行动,并不需要言语。
教孩子不能带着功利的眼镜
张志勇认为,在很多家长心里,觉得孩子在做作业、上对升学有用的培训班,就是好的教育,而不做卷子、不去上辅导班、参加社会活动、搞社会实践就是不务正业、虚度光阴。在这样的教育认知下,当学校要开设社会实践课程时,便会遭到家长的反对。认为与考学无关的,你折腾它干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学习兴趣、理想、独立自主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由此,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智性”(学习智慧)丧失,“德性”(人生境界)缺失,“自控性”(自主管理能力)流失。
“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好坏,与社会教育理念有极大的关系。”张志勇举例说,以色列是公认的创新国度,他们的家庭教育中,一是从小就给孩子讲故事,培养孩子爱读书的习惯;二是在孩子上学后,很少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排第几名,而是更关注孩子今天发现了什么问题,有没有向老师提问。
比高低?不如比优势!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张志勇觉得,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未来都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大才,能够出人头地、做人上人。在这种教育心态的影响下,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充斥着一种“学习成绩在班里要做第一,否则就是不努力、不上进、没出息”的观念。这往往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如何改变这种教育生态?张志勇说:“天下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自然有长处,当然也会有短处。因此对孩子未来的期盼,需要有一种‘理性思维’,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的比较,更不能进行盲目的攀比。”
不与别人的孩子比高低,只与别人的孩子比优势,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明白,天下的孩子都是公平的,你有所长,我有所长;你有所短,我有所短;美其所长,容其所短。知道自己的长处,弘扬自己的长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自信;明白自己的短处,知道人无完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会越来越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