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不知道咋了,脾气有点燥,火来的快,需要静音一下。恰好看到此文,戒骄戒躁,自勉自勉。
家长有比较放松的状态很重要,每天不要一惊一乍的,总在孩子耳边喋喋不休。小孩自然都是一会好一会闹,时刻不停在变化,家长稍微迟钝一点,不必对他的一颦一笑都过于在意,在反应前留出一些时间,给自己观察、事情继续演变的余地,这在孩子感受起来,往往是比较稳定、让他放心的。做大智若愚型家长,少一些忽阴忽晴的内心戏。
孩子的成长有阶段性。这段吃得多,下一段饭量自然会减少一些。这段顺和,下一段或许“叛逆”多一些。这一阵学习抓得紧,接下来自然要放松一阵……所以,您要尊重孩子的节奏,而不是依着您心情的起落来行事,高兴了就放松,焦虑了就狠抓。毕竟,是他在成长!
现在大家常听说“滞后性”这个词,是说,事情的“因”和“果”常常不是同时发生的,是有时间差的。带孩子游泳跑步了,也许他今晚饭量就增加。但更多时候,好的教养做法、好的学习方法,体现出来,需要点时间。同理,不好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冰冻三尺也非一日之寒。此刻的表现,是过去事情的果。你不能要求一切当场见效,也不能只对现在的“果”发怒,而不去改变未来的“因”。
你要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他的身体有一定自愈能力;他再长大一点就可以自觉纠错改进了;他做错了事情本能地有愧疚感,想挽回弥补;他不被催促逼迫时,也渴望学新东西,希望自己提高;房间乱久了,他也会收拾……明智的家长遇事常会稍微等等,给他自己纠错、恢复、调整的时机。太急于干预,第一时间就出手,就剥夺了孩子自我调整的机会。这样结果常常事与愿违——你无意中矫枉过正了,孩子也没有了自主掌控感,他仍然会重复旧错的。
综合以上几条,可见,家长首先要能看到孩子,然后才能有洞察力,理解在他的成长进程中究竟发生着什么。手忙脚乱的家长,常常是因为性子急,无视这几条,任性管教,肆意作为,结果,各种做法和孩子的节奏刚好错位,搞得孩子也乱了,然后家长抱怨,这孩子怎么这么难带!
2022 10 31 🌥 星期一 农历十月初七(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