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写了一篇关于李松蔚老师短视频《青春期》第一期《如何与孩子相处》,今天写一下第二期《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探索,是生命中必经的历程》。这一期,主要讲了孩子在探索自我的过程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内驱力,以及父母在这个过程中该如何帮助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他永远需要在某个方面找到一点自我的存在感。我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其实青春期就是一个找的过程,有的孩子很幸运,他可能很早就找到了,而且他也一直没变,而且他一直觉得这个东西确实能源源不断的给他带来乐趣和成就感,这很幸运,但也有的孩子,他就没那么幸运,这段时间他特别喜欢这个,然后过一段呢,他要么就觉得没那么有意思了,要么就觉得说这东西可能自己也不见得是最有天赋的,已经到了天花板了,就到了那儿,唉,要不然我再去试试别的?所以有的孩子他需要花好多年。甚至很多人说到了终点,他都没有这个探索的过程,甚至有的人一辈子可能都没找到过。所以青春期的孩子,他肯定是更需要去找,但是现在往往学业压力又很大,他又没有这个空间。说到学术学业这块,他必然只是少部分孩子得心应手啊,特别是现在,可能我们对这个行业的要求已经不只是说你达到平均水平了,那可能都是你达到前10%差不多家长觉得才可以,那必然就导致了90%的孩子,他在这块是没有办法去找到自己的那种信心和价值了,所以很多孩子其实这些年也会过得更痛苦一点,如果家长又对于学习特别纠结的话,那他们这几年的人生主题就是怎么跟家长斗智斗勇。对于学校也好,身边的人也好,好像告诉他:你的自我价值感,就跟学习是挂钩的,那他可能就很难特别自信。实际上,在这个青春期以前,一个孩子的这个学习成绩比较好,这件事情,它不是由这个孩子,他有什么天分,它不是由这个决定的,它主要是由这个家长。在这个上面足够的重视,且这个孩子他有一个平均的智力水平,其实就可以了。所以经常我们看到这种比如说十来岁的孩子,他学习成绩很好的,他打到了一个还不错的一个成就,然后拿了各种奖,然后什么兴趣爱好啊,然后什么考级这些其实不太能反映出这个孩子,但是他一定能反应这个孩子背后的家长。他们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什么样的一种价值观和职业,这些孩子,如果他恰好也对这东西特别感兴趣,那就是很幸运的事,但如果他到了某个时刻,他觉得这不是我要的呢。他现在必须得找到自己的内驱力,那怎么能是内驱呢?还是自己发展出来的才是内心的。青春期可能学业比较重,这个时候父母就说学习,我到底要不要督促他?因为可能往往因为学习会是一个矛盾的冲突的点,学习这个事情啊,至少在中国,在大多数的家庭里边。它不只是学习这个事情的本质形式,它是在讨论前途。讨论这个孩子,他要走哪条赛道?以及他的那个赛道上面,它的竞争力到底怎么样?所以在学习这个事情上,首先我们谈对这个事本身的态度,就是父母和孩子需要定期有一些讨论的,这个讨论不是在讨论你的成绩怎么不好?或者说怎么能够提高你的成绩?这个讨论其实是在讨论,我们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我们要走一条主流的路线,还是也许你要去尝试一些更有个性的选择,比如说像艺术生,体育特长生,走一条少数人走的路,那可是这条路,它是不是真的能走通?或者风险是怎么样?它也不一样。然后如果比如说就是要去拼文化课的,通过这个高考这样的一条路的话,大概有一个什么样的期待,是要去最好的重点的那些学校还是说差不多就可以,这是父母要跟孩子心平气和去讨论的。也不要用自己的那个人生观价值观去评价,说你这样不行啊,我告诉你要怎么样才是对的,不要去评价,就是去问”你是怎么打算的?”甚至包括有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做出一些在父母看来就是觉得挺有压力的一些举动,比如说他要休学一段时间,太累了,走不动了,或者是孩子说对这个学科没兴趣,打算放弃这个学科。父母也要跟孩子去谈这件事,就不要去评判说你这样不对,而是说:”好的,我知道你现在累了,我知道你现在有这样的一个想法,那我们来大概规划一下,你未来是怎么打算的?”这一定是要谈的,而不是说孩子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孩子拿回了一些主动权的感觉,就好像是我要开始思考了,你的成绩怎么样?或者你学习的方式方法,这其实是孩子要自己为自己负责任的事情,这个所谓的负责,包含了他要判断他自己用什么样的一个投入程度和学习的节奏,也包含了他要怎么去使用父母,比如说再去补课或者什么的这样一些外部资源。父母如果觉得孩子现在需要一些帮助的时候,父母可以跟他提出来说,第一就是你现在这个时期确实很重要,如果你真的想要将来高考或者想要好好学习的话,这个时机很重要,重要在于你必须得去摸索出一条适合你的学习方法,现在你得自己定,什么时候快一点,什么时候慢一点,什么时候要把精力投入到哪个学科,这个肯定得你自己来做决定,但是在做这个决定的过程里边你看看需要我们做什么?比如说,也许你会觉得我们来替你去把控一些时间,或者把控一些关键节点,会让你更有安全感。那你就说需要我们就这么做,我们这么做了,也不代表着就一直是这样,因为如果你之后觉得被我们督促着,其实你有一点反感,或者觉得这个不够自由的话,你也可以随时提出来说,我们要不要再做一点调整?总之,你作主,我们是你可以去使用的资源,这是一个大的方向,如果你以前有一些经验或者教训想分享给孩子,就说这是我的经验,我不知道对你是不是适合,会不会对你有帮助,这句话是一定要加的,加了这句话之后孩子就立刻能把这个主动权拿到自己身上了。他就会去判断我要吸收多少,就会心平气和的想父母这个经验或者教训对自己是不是有帮助的?可是如果你不加这句话,孩子的天然的反应就是我要反抗,因为你又在说教呢!
青春期孩子的种种表现都是有根源的,李老师剖析的非常透彻,眼前豁然开朗。
树一中学 祝子琪妈妈 2022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