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孩子但不越界,从尊重孩子的隐私开始 (分享二)
如何在家长的知情权与孩子的隐私权之间取得平衡?
1、孩子的小心思,不看也罢
当孩子有了隐私,你会本能地认为,孩子把自己的心门关上了。你会感到失落,孩子从与你亲密无间,到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一时间难以适应。
而静下心来想一想,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有自己的小秘密也无可厚非。而对待孩子有了隐私这件事,我们要做的是调整心态、接纳孩子。越是非看不可,越是会让亲子关系变得草木皆兵,而孩子也会因此更加不信任我们。
2、重在引导,不能多加干涉
很多时候,父母并不是真想伤害孩子,而是在关心的过程中,无意间侵犯了孩子的隐私。出发点并不坏,怕孩子出事,想更多地了解孩子,却用错了方式。
想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不一定要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给孩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并通过平等对话增进感情。时间一长,孩子自然愿意主动敞开心扉,把内心的小秘密和你分享。
试想,一个孩子若是得不到家人的尊重,又怎能学会去尊重别人呢?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愿,往往比严加管教更为明智。
父母永远不是孩子人生的审判官,而是引路人。尽管孩子的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我们试图给予他们更多关心帮助的同时,首先应当给予他们足够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