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当今社会发展飞速,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正在逐渐降低,似乎“师者”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学生期望知道的知识,敲几下键盘就可以找到;遇到了难题,打开手机,点开某些APP就可以获得答案。那么,三尺讲台之上的教师,要如何“赢得”学生?又如何证明自己呢?
曾国藩曾在其家书中有这样的表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做“有志、有识、有恒”的教师,应是这个时代所赋予教师的新的要求。
“有志”,则可始终保持对新鲜、美好事物的敏感。这样的教师更愿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将这种美传递给学生。由于学生的阅历受限,知识的获取相对生硬,柔和的传递更为其所需要。当春雨降临,吟一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感知千百年来人们内心的共鸣,将书本的知识与现实连接,知识就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情感。这样的教师,可以称为知识加工者,而这是现代技术所不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