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8日,大雾。
今天是立冬后的第二天,早晨的县城被大雾笼罩,直到现在天空依旧没有湛蓝,落叶铺了一地,秋带着它的丰收,算是要走了,把沉寂和思考留给冬日,仿佛只有在冬日,万物才能停歇。
在这个没有暖阳的下午,我的脑海里,频繁得浮现出昨天晚上跟儿子预习课文的情景。
原本,是为了完成作业,要求孩子自己预习课本,难得昨天晚饭吃得早,我便坐下来,跟孩子一同阅读了四年级上册《牛和鹅》这篇课文。
儿子的阅读量相对较少,我一直觉得,他的语言表达远不如同龄孩子,通过最近的语文作业及检测情况,我发现了儿子阅读理解的短板,他除了具备一个不够努力、不够专注、不到10岁的贪玩男孩子身上的大部分特征外,我想,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大程度,还在于他的语言环境和身边人的有效引导。
而我,缺席了他语言提升的许多个关键时刻。
3年级以来,在我把他交给学校和托管老师之后,在他做完作业的每个晚上,我几乎没有过问过他的学习的具体情况,而,又会用每次检测的结果来衡量他的努力程度。我忘了,在每次作业多、试题难的时候,他会像任大霖见到鹅一样,以为只要鹅抓了下他的衣襟,便以为“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而我,许久没做他的“金奎叔”了,我为何不一直做他学习中的“金奎叔”呢?
于是,我要求他先自己读一遍课文,对于预习课文,还能有什么要求呢?只要能正确的读下来就行。
可,他不仅把声音压在了喉咙里,读书时拖着长音外,还是会经常落下一些诸如“了、的、是”这样的连接词语,甚至,有个别生字,或许是紧张的都拼不正确了;接下来,我跟他一起朗读了一遍,我发现,只要我的声音提高,他的声音也跟着提高,只要我停顿不读,他的声音遍戛然而止。
这场景,多么像是我小时候读书的样子啊!
我没有像往常看到他那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时上火,给他简单讲了讲这篇课文的意义:只要你不怕它,它便不敢欺负你了!
然后,关上门,让他自己读了一遍,完成手机打卡。
后来我看到,在作业群里,他的阅读时间算是最长的(不是因为读得多,是读的不熟练)我也没有像往常那样强迫他一定要完成得多么好。
不知怎的,我深切得感受到:兴趣是多么得重要!学习的主动性是多么得重要!我何必用我的方式,去强求孩子短时间内、一定要做到一个怎样的结果。我们要做课文中的“金奎叔”,在孩子“落难”时搭把手,用行动证明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并告诉他,没有什么可怕的。
这篇课文不仅教孩子认识生字、学会道理,何尝不是给我也上了一堂教育课?
本来“世上无难事”,可孩子们或许并不能真正有信心和能力去克服。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发现我们的孩子,遇到困境,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克服它的信念和勇气吧!
想写的话,还有很多,此刻坐在窗台边上,望向远处已泛黄的银杏叶,即便是灰色的天空夹杂着凉凉的薄雾,感觉,内心却是充满了希望和力量的!
特别感谢《牛和鹅》,教会了我这么多。引用课文中的话:有什么要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