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鼓励”
表扬和鼓励很相似,但是不一样,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表扬是对好人好事称赞、宣扬;鼓励是激发对方的勇气,激励促进。
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己的样子。
来看看这些家长是怎么做的吧!
孩子想调座位,不敢跟老师说……
女儿的近视镜度数又涨了,医生不建议马上换镜片,说最好是跟老师沟通一下,把座位往前调一调。
从医院回来的路上,女儿央求我:“妈妈,你给张老师打个电话吧,让老师给我往前调一调位置,好不好?”
女儿性格腼腆内向,不仅害怕与老师沟通,即使是同学之间,也会碍于各种各样的想法,不敢表达。
作为家长,我不能用强迫的方式逼迫孩子与老师沟通,更不能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胆小,这么点小事都不敢开口跟老师说!”
家长越是指责孩子胆小,孩子就越觉得自己胆小,从而更不敢开口。所以我要做的是鼓励孩子与老师沟通。
想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首先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于是我故作为难,以退为进:
“妈妈最怕跟老师说话了!”
“为什么?”
“妈妈又不像你整天跟老师打交道,互相都很了解,很多话怕说不好。而且妈妈上学时可没有你现在这么优秀:当着班长、课代表,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要不……”
还没等我写说完,女儿自信地说:“那我明天自己跟老师说吧。”
我心中窃喜,赶忙说:“那太好了,宝贝真棒!”
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到家,女儿一进门就高兴地告诉我:“老师给我调桌了!调到了第三排!”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她每天都会很开心地跟我分享,她今天和老师说了些什么,老师又回应了些什么。
对于内向、慢热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积累起一定的勇气,才会敢于开口。这个时候,家长给予孩子的鼓励,就是无条件地爱和支持。
图片
少一些不许,多一些鼓励
前些天去收玉米了,儿子玩得很嗨,帮忙也不少。爷爷开着车去的,掰的玉米离车近的就直接扔进车里,我离得远,就扔到地上了。
我跟儿子提议:“妈妈掰下玉米,扔不到车里,你给帮忙运到车上怎么样?”他欣然同意了。
运了没一会儿,儿子说要用这些玉米搭城堡。“玉米城堡”搭好了,他说:“妈妈我要开始运城堡了哦!”这期间,他有时被地里的野花吸引,玩一会儿;有时被一串串的小甜瓜吸引,还拔下来两颗挂到车边上。
儿子玩得很兴奋,我没有制止他,只是适时提醒他:“宝贝儿,妈妈掰的玉米,城堡里都装不下了哦,我们来比赛吧,看看咱俩谁快?“真棒,比妈妈厉害多了,我还跟不上你的速度呢!……”
儿子一直帮忙到最后,当然中间玩得也不错,最后坐在爷爷的一车玉米上颠簸着回家了。
带孩子收玉米,我知道他会感受到什么是合作,要怎样才能把玉米更快地运到车里,会意识到玩着也要把工作做好,并且兴致勃勃,干劲十足。
试想,如果我不允许他玩儿玉米,不许他去遍地找野花找甜瓜,怕他被绊倒,怕他伤到,怕他弄脏衣服……他还会兴致勃勃帮忙吗?
如果这个不许那个不行,家里也没人照顾他,他还会有心情在地里吗?肯定还是会想方设法地调皮捣蛋吧!
少一些否定,多一些鼓励。
只要不违背道德,不伤害别人,在安全的前提下,请允许孩子做他们愿意的任何事吧!道理其实很简单,你是愿意孩子在你的跟前玩沙子,玩水,用电试着做饭,还是希望他们背着你干这些事呢?
正确鼓励,给孩子更多动力
和婆婆说起孩子最近的表现。
婆婆说:“最近孩子进步可大了,穿衣服快了,吃饭不用催了,写字速度也提高不少,不再写一会儿就玩一会儿了……”
我该做点什么,让孩子保持优秀甚至更优秀呢?当然是鼓励他了。
孩子放学回家了,跑到我身边大喊:“妈妈,我今天又得了两朵小红花呢!”我开心地抱住他说:”刚才奶奶还表扬你呢!说你最近穿衣服快了,吃饭不用催了,写字也认真了,我得把这些告诉你们老师去,老师肯定也得表扬你呢!”孩子更高兴了,一蹦一跳回了自己的房间。
晚饭后,我当着大家的面,表扬了孩子最近的进步,然后,我拿出了教育小技巧:让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
大家都表示要听他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孩子很神气地站起来,说:“大家好,我是宝宝,我最近进步老大了,老师表扬了我,妈妈也表扬了我,哈哈……”还没说完,自己大笑起来。
我赶紧说:“请问宝宝老师,怎么才能一直这样坚持下去啊?”
“那还不简单啊,只要我不好的时候,奶奶就告诉我,我就马上想起来了。”“嗯,真不错的主意!让奶奶监督并提醒!”爸爸立刻说:“宝宝,我也想做到这些,可是我做不到怎么办啊?”“那也让奶奶监督你吧!另外,爸爸你只要想想小红花,就能做到了!”
我突然明白了,孩子表现好了,其实都是表象,真实原因是他在自己战胜自己,自己鞭策自己,这种自律意识的提高,才是最本质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