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相处的最初几年,我非常喜欢和孩子讲一些道理,想让他按照我的想法来。 晚上到点不睡,我会跟着在后面使劲催;吃饭总爱挑食,我能讲出一堆道理;买衣服不愿要粉色,我就苦口婆心劝他,最终帮他选择粉色……
我以为这是在纠正孩子的坏毛病,可是后来我发现,孩子连上厕所都会跟我请示;他有任何想法,只要看到我情绪不对,就立马改口认错“对不起,是我错了,你别生气了”;和朋友相处时,他也总是流露出一些拘谨内敛的身体语言。他浑身上下透露出的那种自卑胆怯的小细节,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希望他是一个拥有自我、个性舒展的孩子。
我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我开始学会“懒得说”。不爱吃芹菜,那就不吃;想买黑色衣服,那就尊重他;不愿和人打招呼,那就算了别勉强……
当我不再喋喋不休,不再试图用发火的方式逼着他顺从我,而是让他自己做决定,他反而开始有了变化。开怀大笑的时候多了,与人交往多了几分自信,凡事也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了。
有人说,我们用两年的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生的时间学习闭嘴。懒得催促,才能培养孩子自主性;懒得唠叨,才能让孩子拥有自己的主见;懒得批评,才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每一个生命都有向上的欲望,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妈妈嘴上懒一点,少说教、少批评、少打压,才能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有自主决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