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咨询指导基础知识四—发展心理学》课程感悟
11.23 星期三
今晚,武校的课程继续开讲,今天的主题是发展心理学,关于心理学也自己学过,但不系统,经过武校的讲解,感觉一下子透了很多。首先武校从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两条主线:认知和社会化。
第一部分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发展和规律的科学;第二部分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性质有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规律性有他的发展不平衡性,从出生到幼儿期是第一发展加速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发展加速期。第三部分内容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各个年龄阶段发展的特征,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四部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横向研究是最常用的方式、纵向研究也称纵向跟踪研究、横向和纵向交叉研究。第五部分,心理发展的动因:遗传因素(高尔顿)、环境因素(华生)、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施太伦)、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班杜拉)、社会文化因素(维果茨基)、心理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结果(皮亚杰)。
武校着重讲述了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挑战性任务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中受益最多。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挑战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儿童只有在遇到用现有图式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时也就是产生认知失衡状态,才能发展更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周围生活中的人可以向儿童提供一些信息和意见。而他们创造了儿童认知失衡,并且还培养了儿童更强的观点采择能力。例如。当年幼儿童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于是儿童开始摆脱前运算的自我中心性。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交流为思维过程提供了基础:儿童内化了自己与人交流时的思维过程,直到最后他们可以独立地应用这些过程。另外,从定义上来看,在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
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2)前运算阶段(1岁半,2岁~6、7岁);(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
以及埃亚克森——以人格发展特征为标准。婴儿前期(0至2岁)信任对怀疑——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至4岁)属对羞耻——意志品质幼儿期(4至7岁)主动对内疚——目标品质童年期(7至12岁)勤奋对自卑——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至18岁)同一对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至25岁)亲密对孤独——爱的品质成年中期(15至50岁)繁衍对停滞——美心品质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对失望——智慧品质 。
心理发展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内动力——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外动力——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各年龄阶段发展的关键期:0至4个月——视觉发展的关键期2个月至3岁——情绪发展的关键期3至6岁——口头语言开始学习的关键期3至6岁——人格发展的关键期4至5岁——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0至5岁——智力发展的关键期7至12岁——品质养成的关键期 。
第八部分,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武校提到了印刻效应——洛伦茨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鸭子孵好多的小鸭,快破壳的时侯把母鸭移走了,那个壳继续保持着温度,等破壳出来后,小鸭子们第一眼看到的是洛伦茨,在20小时之内,他等待着小鸭子一个一个的出来。小鸭子全部出来之后,他走到哪里,小鸭子们就跟到哪里,小鸭子们已经把他当成了他们的妈妈。等再次把母鸭抱回来的时候,小鸭子根本就不认母鸭。还有狼孩的故事,孩子很小的时候被狼叼走了,小孩子从此就把狼当成了她的妈妈,等人类把孩子解救出来的时候,这个孩子根本就不认人类,他把人类当做攻击的对象,这也叫首因效应。人类的孩子不是一生下来就有这种效应的,他是在几个月之后有这种首因效应的。
学无止境,每次学习都有不一样的收获!知识无界限,学习无休止,做好自己,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