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日记时间到了,姐姐一直喊着我快陪她写日记。可是弟弟因为感冒不舒服,也一直要妈妈陪着,不让我离开半步。这边姐姐依旧是不停地喊着:“妈妈,你快来呀,你还写不写呀……”每每到了这种时候,我就会忍不住的想要发脾气。
但是今天我终究还是自己扛下了所有,趁着给弟弟冲奶的间隙,跑过去陪姐姐一起写日记。直到弟弟不停地问:“妈妈,奶冲好了吗?妈妈,你在干什么呀?”我一边安慰着弟弟,一边三下五除二的简单记录下当天的日记。当时的感觉已经几次游走在崩溃的边缘,开始怀疑自己为什么要生二胎了。但是当我当终于把两个人都安抚好之后,又觉得很有成就感,甚至开始反思这种微妙的亲子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但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要看孩子提出要求背后的真实需求:孩子非要缠着你玩,是不是需要你陪伴?
孩子哭着要买根本不缺的玩具,是不是想引起你的关注?孩子坚持要去某个地方玩,是不是除了他,所有的朋友都去过?他担心自己不合群?……
我们有条件满足当然好,如果没有条件,也不必焦虑,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的环境,诚实地跟孩子说出无法满足要求的原因,坦然接纳孩子因此产生的不开心和失望。然后不管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不评判、不否定,全然接纳他的感受。
《为何爸妈看不见我》的作者高岚曾说:“在儿童的成长期,如果心灵没有成长,你再聪明,学习再好,总有一天要弥补回来,你的心灵在哪儿,你就会回到哪儿寻找属于自己的灵魂。”当一个孩子被父母真正地看见和涵容,即便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如愿以偿达成愿望,他也不会产生匮乏感和执念,只会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在养娃的道路上,家长总是在负重前行。希望我能继续努力,争做合格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