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小本APP
人工智能亲子生活社区!
下载家长小本APP
为什么要用“反馈”来代替“教育”
月光宝盒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父母改变孩子周围的环境,调整环境的反馈,从而影响孩子。无论父母讲道理,还是批评打骂,这是不是都是属于孩子周围环境的一部分?那父母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就是在调整反馈?

那为什么父母调整环境,改变了反馈就影响了孩子呢?

生命的本质其实是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保证生存。这也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反馈,人们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所以,我们之所以教育孩子效果不理想,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创造出合适的环境,因此孩子也就没有表现出我们期望的行为。

举个例子,孩子为什么不喜欢阅读,只能说明父母没有创造一个阅读的环境。你说父母天天抱着手机玩手机,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怎么可能会表现出喜欢阅读来呢?

换句话说,只要父母没有控制环境,环境产生的反馈没有改变,那么父母做出的教育行为也很难起到效果。在没有阅读的环境下,无论父母怎么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逼着孩子阅读,孩子也很难喜欢阅读。

这也就决定了,只要我们控制好环境,反馈得当,就可以改变孩子。孩子的行为只是适应环境的产物,这才应该是教育的本质。因此当我们采用反馈思想时,就会下意识思考整个环境的力量,通过环境来塑造孩子的行为。

不仅如此,用“反馈”的思想面对孩子,还可以完全避开“教育”思想下存在的问题。

1、反馈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当我们问自己“如何反馈孩子”时,谁需要做出改变?毫无疑问,是父母。父母需要考虑孩子的认知能力、心理感受等,从而确定何种反馈是恰当的,是可以影响孩子的,然后及时做出调整,从而达到让孩子改变的目的。

那谁是这个行为的中心?答案显而易见,是以孩子为中心。父母是为孩子服务的,通过改变自己或者环境来改变孩子,而不是简单直接打逼迫孩子脱离环境的改变。

2、“反馈”反映的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反馈”是建立在以孩子为中心,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孩子行为的,这就要求父母必然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因为自己的行为其实也是环境的一部分。所以,要谈如何“反馈”孩子,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分析自己的行为是否存在问题。当然,如果孩子的问题确实是父母行为造成的,那父母改变了自己行为,也就使得孩子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

3、反馈,不是控制的"控制"

反馈归根结底也是一种控制,只不过这种控制没有被孩子感受到,所以孩子不会觉得这是一种控制。

就比如说我们营造了一个读书的环境,那孩子意识到父母这是在想控制他阅读吗?不会的。因为父母并没有要求他去阅读。只不过在这种环境下,父母不说,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就会走上阅读的道路。

总结

当父母用“反馈”的思想面对孩子,而不是用“教育”的思想面对孩子时,父母把自己置于与孩子一个平等的位置,用整体性思维,通过调动整个环境的力量来改变孩子,因此可以更好的达到父母的教育目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s://jiazhangxiaoben.com/nw/page/article/seocontent.html?id=875283
推荐日记
《日记382篇 成长的足迹》
《打卡《西游记》》
《亲子日记第81天》
《可宝喝醋》
《亲子日记第1129篇——为什么让孩子从小读背古诗词》
《打卡第十天》
《2023.1.27 星期五 第372天(1053篇)》
《年初四》
《亲子日记第343篇——老师们的温馨提示》
《日记》
《《海底两万里》阅读打卡第十九天(2023.1.28)》
《生自己的气》
《第六天阅读》
《2023.1月28日》
《朝花夕拾》
《年初一》
《《满江红》观影感受 打卡20天(2023.1.28)》
《关于沟通》
《2023年1月28 星期六 天气晴》
《43天》
《亲子日记第346篇反思》
《春节后的学习》
《年初二》
《2023.1.28 初七 日记22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亲子共读打卡第十五天》
《打卡第十六天》
《亲子日记960 2023.1.26星期四晴》
《第310篇 亲子共读打卡第18天》
《陵城区第八中学七年级三班林德坤《骆驼祥子》打卡第十九天(20231.28)》
下载家长小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