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15日 星期五 晴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书籍可以丰盈我们的内心,涵养我们的气质,美丽我们的容颜。书籍还可以坚定我们的信念,修炼我们的身心,可以帮助我们走向成功,带领我们去到任何远方。
可以说,读书是温情的邂逅,是美丽的相遇,是最美好的事情,也是最好的学习、最好的成长。
家庭和学校都要引领孩子爱上阅读,有好的阅读,才有好的教育。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太可能成为一所好学校,也很难有真正的教育。社会的快速发展,将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和转型,也将带来教育观念的深刻革命和转变。
而读书作为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广泛的涉猎中吸吮丰富的知识,为他们打开一扇扇看世界的窗口,让他们在自主的阅读中放飞思绪、自由飞翔、自我成长。
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学生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教育更应该把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徜徉书海、广读博取,既能从课本教学中获得母乳滋养,又能从读书活动中吸收“五谷杂粮”。
读书是需要氛围的。学校尽管天然是一个读书的地方,但同样需要一定的氛围。
一个好的读书氛围,会让人置身其中,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本,进入自发自觉的读书状态。而这种氛围,离不开校园的书籍飘香。
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读书活动的开展,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风气的形成,也离不开书香校园的熏陶与浸润。
一个书香四溢的校园,哪怕处于穷乡僻壤,它也会洋溢着快乐与幸福;一所书香浓厚的学校,即使设施简陋,它也可能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学校。
知名学者曾说:“中小学教育是干什么的?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做到这三条,学生就会一辈子读书,受益无穷。”
学校教育,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孩子读书兴趣,教会孩子读书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个孩子有了浓厚的读书兴趣,他就会爱上学习,即使离开校园之后,都会坚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有了正确的读书方法,他就会会学习,认真学习,高效率学习。
我们要通过营建书香校园,为每一位孩子寻找到最适合他们的阅读书籍,让书香润泽孩子,荡涤心灵,陶冶情操,开启智慧,让这些书籍点亮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人生之路,点亮这个缤纷斑斓的世界。
最好的学习是自我学习,最好的教育是示范引领。读书活动的开展,其最终的成效取决于家庭和学校 ,要求学生读书,家长和教师应该读书先行,应该率先成为“读者”,应该首先成为读书人。
只有家长和教师手不释卷,学生们才会嗜书如命。只有家长和教师真正拿起书来阅读,学生们才会兴趣盎然。
教育最曼妙的风景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家庭,有喜欢读书的家长;学校有一批喜欢读书的老师,陪着一群孩子读书。
然而现实却是,一些家长和教师常常以“忙”“没有时间”为由,压根儿就不去读书,这是最可怕的。
试想,我们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不读书,孩子会认真地读书吗?当我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大谈读书,而且理直气壮、一本正经地要求孩子读书,这岂不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笑话?
事实上,家长和教师不读书,并不是忙,没有时间,而是没有把读书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对待。一个人一旦把一件事情当成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再忙,也总会挤出时间。
家长和教师的阅读,不仅关乎自身专业成长、素养的提升,而且关乎着对教育的态度、对孩子的情感,更关乎着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