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这个场景在家庭里也司空见惯:妈妈与孩子唠着唠着,一言不合,激烈地辩论起来,越说越多,越扯越远,冷静下来仔细一想“当初我们争论的是什么?我要说什么?我说了什么”,即伤父母子女感情又伤身,即浪费时间又忘记了沟通初衷。
所以,当妈的要把握唠叨的节奏,不必每句话都要占上风,但至少要说到理上。对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矛盾的话题,我想自己可以先回避话题,私下准备充足了,再有理有据的说给你听,到时候定能一句顶百句。
其实,你说妈妈唠叨的时候,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唐僧,仿佛妈妈对孩子唠叨的话,就像是唐僧嘴里念出的经文一样。曾经在家长课堂上学过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叫超限效应,关于它的解释是这样的: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说白点,就是:你越是对孩子唠叨,你说的话就越没有意义。当孩子犯错,家长的批评、教育也要“点到为止”,即针对一次错误,尽量做到只教育一次。如果不得不再次教育,最好也换个角度或换种说法,避免让孩子产生“爸妈揪着我的一个错误不放”的想法。
我站在我们大人的立场上来说,对你唠叨,是在不断地向你表达我的意思,其实我根本就没有在管你有没有听进去,自己爽完就算了。而对于你来说呢,爸爸妈妈说的那些话,根本就不是在跟你沟通交流,更像是父母的一种自我发泄,跟你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你自然也听不进去了。
现在我知道,唠叨,只会削弱语言的力量,我说了那么多,女儿未必能消化。其实沟通,尤其是亲子间的沟通,因为有“血脉”的联系,有时候更无需多言,适当地留给孩子一些思考的空间,更容易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你说希望妈妈我能够明白,女儿不怕累,不怕苦,怕的是不被理解,不被真爱!我们做父母的,只管关心孩子飞的累不累就好,不要管她飞的高不高!当我们真爱孩子的时候,孩子自然会对自己有要求,因为孩子只为“爱”而努力。
七年级二班
邹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