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4日星期六晴
家庭教育妈妈篇之一:育儿先育己
周国平说过:家长的焦虑是孩子最沉重的负担。
生活中,总免不了琐碎和鸡毛。可面对烦恼,妈妈心态不同,孩子境遇也就大不一样。
话说一小男孩从冰箱里取出了一瓶牛奶,没拿住掉在地上,一片狼藉!
他母亲闻声而来说:“哦,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牛奶洒在地上,真有意思啊!反正已经洒在地上了,在收拾干净之前,你想玩一会儿吗?我想玩牛奶说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
结果这位小男孩真的玩起了牛奶。几分钟后,他母亲说:“牛奶是你洒在地上的,也应该由你来收拾干净。我这儿有海绵、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么?”这位男孩选择了海绵。他们一起将地上的牛奶收拾得干干净净。
母亲又说:“刚才牛奶瓶没拿住,说明你还没有学会如何用一双小手拿一只大奶瓶。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在一个瓶子里装满水,看看你能否找到方法,让瓶子不落到地上。”这位小男孩通过反复实践,掌握了双手握瓶的位置。
这是著名科学家斯蒂芬·格伦小时候的故事,他在医学领域的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后来回忆说,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明白了无须害怕犯错误,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科学难题也是在经过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之后,最终才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的……
妈妈是家庭的灵魂!焦虑内耗的妈妈,永远不可能养出自信快乐的孩子。当妈妈学会放过自己,不再焦虑,绽放自己,活出自我,才会用爱包容一切,孩子才会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体会生活的乐趣,通往精彩的人生。
妈妈越过越好,从拒绝精神内耗开始。
家庭教育妈妈篇之二:别太在意他人看法
心理学上的“焦点效应”告诉我们,太在乎外界评价,会让你陷入抑郁。
曾有位母亲,她的女儿由于学习差、动作慢经常被人笑话。她感到很没面子,所以经常斥责女儿,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优秀?可女儿长期处于怒骂之下,不但没有好转,问题反而越积越多。这使她愈发焦急,整天都郁郁寡欢。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和节奏,没必要把别人的看法捆绑成自己的期待。
他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面子。把孩子的未来交到别人的嘴里,是最愚蠢的事情。
你要做的是,成为一台“降噪器”,帮他们屏蔽掉不必要的干扰和噪音。让他们走自己的路,看属于自己的风景。我们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走好自己的路就好!
家庭教育妈妈篇之三:不要过度敏感
奥运冠军刘璇在节目《新生日记》中自爆,儿子出生后自己就变得格外敏感。
她曾手写八本育儿日记,详细记录孩子的睡眠、饮食和身体情况。但凡有一点异常,都会胡思乱想很久。长期下来,极度痛苦。幸好老公在旁开导,情况才慢慢好转。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犯些小错误,遇上点小麻烦,太过敏感,只会徒增负担。瞎揣测、想得太多只会让你越来越疲惫。对待孩子的风吹草动,镇静一些,淡化一点情绪,反而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正如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所说:拥有钝感力,不管多痛苦的事情,都能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做个“钝感力”的父母吧,把空间留给孩子,时间交给未来。化焦虑为力量,用爱慢慢陪伴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妈妈篇之四接纳真实的自己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纳。”
可在接纳孩子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的是接纳自己,尤其是自己不美好的那一面。
比如:教育孩子,缺乏耐心;控制不住脾气,容易情绪化;看到孩子拖拉、磨蹭,总会忍不住催催催;……承认这些,并不代表我们就是一个坏妈妈。
第一次做母亲,难免有些生疏,不必逃避缺点,也不用掩饰局限。懂得自我接纳,是保持情绪松弛的关键。
当你学会全然地接纳自己,认清自己的优缺点,诚实坦率地对待自己,生活就有了魔力,家庭也会充满朝气。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也能积蓄更多的能量,朝着梦想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