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身职业的原因,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用,说话的语气、姿态不自觉的就会变成高高在上式的、说教式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这没问题,这样的交流很正常,我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说教的效果差强人意,十次说教一次真正起到效果就阿弥陀佛了。事后回想,明明知道这样的效果不好,但是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还是不受控制的成为了自己讨厌的样子。直到有一天早晨的餐桌上,一次平等、融洽的谈话,让我感触深刻。一直以来,孩子对早餐是不重视的,因此孩子早餐的用量是特别特别少的。之前我们讨论过很多次,当然是我在说教,孩子在“受教”,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早餐吃的少这一情况没有改善。在一个很普通的早晨,我们坐在了餐桌前,我在大口吃着早餐,孩子一小口一小口的吃着她手里那仿佛一直不会减少的食物,她突然问我为什么吃的这么香,我说起的太早我也不想吃,可是一中午的工作量需要我通过早饭来摄入足够的营养来维持,否则的话我的人身体受不了,同时也会对完成工作不利,因此我需要“大吃特吃”,哪怕我也不想吃。听课我的话孩子思考片刻,貌似接受了我这种“强迫式”早餐的理由,也大口的吃起来,看得出来她还是不愿意吃,但是她再在心里说服了自己。
事后回想,可能这次我没有站在家长的角度,而是站在一个“朋友”的角度分享我对吃早餐的看法,也许是某句话引起了孩子的同理心,也许是我说话的语气让她感到轻松,就像朋友间的聊天一样。总之,她对吃早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从而引起了她在吃早餐上的行为转变。也许孩子就是这么简单,她需要的是“朋友式”的父母,而不是一个把想法强加给他们的家长。